□本报记者孙玮通讯员杨广玉董凌云李强
10月18日,光山县十里镇李堰湾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台旋耕机在秋粮丰收后田野里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绿色生态的秋种画卷。
“现在土地平整了,机耕道和沟渠修好了,种地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好多……”望着收获后齐刷刷的稻茬,李堰湾村种粮大户韩宝国笑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让我们的腰包更鼓了。”
光山县总人口93万人,辖区面积18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48万亩。近年来,光山县先后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中国油茶之乡、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光山县按照农田“必须是良田”的要求,积极探索浅山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截至目前,光山县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7万亩,2022年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达85%。粮食生产大幅增产增效,粮食产量常年站稳35亿斤,其中水稻产量常年稳定在13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记者就光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采访了光山县委书记王建平。
打造高效标杆农田赋能粮食稳产高产
王建平说,光山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生产成本较高的“巴掌田”“三角田”改造为成方成块的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生态良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光山县按照连片规划、集中打造、上下联动、示范推进的思路,实现田成方、水相通、路相连,田网、水网、路网“三网”相通、网网相连,灌、排、蓄、引功能齐全,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
光山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融合“5G+智慧农业”先进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
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打造管护中心、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由智慧农业云平台对项目区内的用水量、水肥一体等灌溉设施进行远程控制,通过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发生动态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新建的耕地质量监测站,通过开展土壤肥力、养分、肥情、虫害监测工作,实时掌握农田信息,为及时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增强农田抗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光山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平均每亩增值230元以上。
为了牢牢端稳饭碗,光山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发展高效农业新模式。在十里镇李堰湾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引进北京新发地公司,小麦收割后再种植菊花、玫瑰、中药材等,每亩增收4000元,实现了农业高效发展。
在北向店乡李楼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粮饲双优双高”基地,将再生稻头茬全株青贮喂养牛羊,二茬每亩产量由200公斤增至550公斤,价格是头季稻米价格的2倍多。每亩为畜牧业提供3000多公斤优质牧草的同时,直接帮助农户增收3500元。
“五位一体”监管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王建平说,为建好高标准农田,光山县高起点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将各乡镇建设规划放在全县大盘子中通盘考虑,从北向南分片逐步实施,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光山县专门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在高位统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测“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通过严把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签证、计量支付“三个制度关”,建立当天监理日志、全过程造价咨询周报制、全过程造价咨询工作台账,实现提前预判、为工程验收结算提供翔实依据、对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验收保证时效性和真实性的预期目标。
王建平说,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高压线,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也是监管的重点。光山县组织多方力量,从原材料采购、工序管理、过程管控等各环节“严防死守”。
此外,光山县农业农村局采用购买第三方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服务的形式,解决了任务重而基层专技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强化项目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确保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为了加快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程,光山县政府积极与各银行洽商,介绍融资需求,优选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光山县支行作为融资主体。目前,农发行光山县支行累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放贷款2.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9万亩。
建设后的高标准农田由镇、村统一规划、规范申请,招引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大户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来生产经营,县政府会争取更多资源、资金支持,全力以赴办好“田间事”。
创新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发挥长久效益
王建平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国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战略。“三分建,七分管”,最大限度发挥工程长久效益,管护是关键。
为避免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现象的发生,光山县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在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上强化属地责任,本着“一建就管”的原则,坚持管护关口前移,对通过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及时组织乡镇完成固定资产登记。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全面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长效管护机制,制订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范围、内容、标准,压实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按照5元/亩管护经费标准将高标准农田灌排设施移交村组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后期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林网等设施移交乡镇、村组管护;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土壤肥力监测等设备由县土肥站负责使用和后期管护,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强推高标农田建设助力农业提档升级
王建平说,近年来,光山县围绕“补短板、强产业、提质效”的目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注重与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相结合、与土地集约化经营相结合,着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规模发展农业产业。
光山县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稳定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做大做强“米、茶、油、菜、菌、药、牛、羊”八大特色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规范产业发展,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培强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培优产业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实现“多彩田园”提档升级,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光山县在农业产业布局方面,通过龙头带动、典型示范、财政奖补等多种形式,已培育形成米、茶、油、菜、菌等八大产业链,带动14.7万亩稻虾共作、10.6万亩再生稻及‘粮饲双优双高’、43万亩油菜连片、24万亩茶叶、29.2万亩油茶、4万亩中药材林间种植,有效推动光山产业升级、实现“企地”共赢。
此外,光山县油茶产业迅猛发展,油茶种植面积达29.2万多亩,5万户群众参与油茶经营,带动3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农副产品销售也呈现井喷状态,2021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达6.43亿元!
在此基础上,光山县聚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有序推进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申报“光山麻鸭”“光山青虾”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光山县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积极争创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等特色品牌,奋力走出具有光山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王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