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广军通讯员化红军康晓灿徐嘉)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块布料、一双巧手,演绎着悠久的刺绣文化。在禹州市顺店镇,传统刺绣不仅得到继承和发扬,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绣”出了一条群众就业致富的新路子。
11月12日一大早,将家里收拾停当,顺店镇顺西村56岁的康凯就来到村里的刺绣制衣公司上班,这几天,她正和“绣娘”们忙着赶制一批来自北京的订单。
车间里,各种刺绣产品做工精细、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引人注目。换上工作服,康凯麻利地将机器调试好,十余台绣花机便飞速运转起来,一根根绣花针上下翻飞,精美绝妙的图案跃然呈现,飞针走线间,戏服花纹的头道工序便完成了。
“我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在这里上班,坐着就能赚钱,每个月挣3000多块钱呢!”康凯乐呵呵地说。
康凯所在的刺绣制衣公司由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松晓创办,该公司通过免费培训、提供设备支持等,带动不少附近村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冬季是刺绣制衣的旺季,订单比较多,最多的时候需要三四十个工人,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成衣,包括古装戏服、秧歌衣、寿衣等,销往上海、北京、石家庄、天津、西安等多个地市。”杨松晓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支持帮扶下,公司不仅更好地传承了刺绣技艺,还建起了非遗展示基地,这几年生意越来越火。
据了解,顺店镇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巢丝织绸,史源千载。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顺店镇鼓励有手艺、懂管理、会技术的“能人”组建刺绣公司,从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目前,该镇拥有刺绣成衣加工户96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机绣加工户60家、手工绣加工户40家,辐射全镇39个行政村以及朱阁、花石、火龙等多个周边乡镇,带动绣衣花纹等织品加工专业户4431家,解决就业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