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韩功勋
“喜来,家里的米缸见底儿了!往俺家拐一趟吧?”“喜来,村头小卖部有个俺的快递!帮忙取一下呗?”“喜来,俺这自来水是不是欠费了?能先给俺交点儿水费不?”12月10日,在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东黄村村室,打开微信,一条条语音消息都在喊喜来。
喜来是谁?为什么大家伙儿都在找他?
喜来,是东黄村党支部书记黄超的小名。黄超今年37岁,别看年龄不大,掐着手指算算,黄超任支书时间不短了,大人小孩都喊他“老支书”。
微信群里那些喊“喜来”的是咋回事?黄超没有架子!用大家伙儿的话说,接地气儿!
当选支书那天,在群众文化广场,黄超跟大家掏心窝子地说:“咱都乡里乡亲的,啥支书不支书的。大家伙儿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就是喜来,那个玩着泥巴长大的喜来。”
声调儿也不高,可大家都听得真真儿的,广场上一片笑声。从此,喜来二字就叫开了。
眼下,外出返乡的学生和务工人员日益增多,疫情传播风险加大,那些居家隔离人员日常生活怎么保障?在东黄村,各村组的微信群里,黄超每天把他们的诉求一一记录下来,村里安排车辆统一采购,志愿者根据群众需求,分送到家。事无巨细,作为这项工作的总协调人,也为了让大家吃得好,黄超要看记录、清人数、联系商家……然后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兵分几路,登门去送。
“从村室出发到了南大街,再往西第一条胡同左首边第一家是黄艳军家,他家要的米早就备好了,馒头还得两天的量呢。”“出来再到老南寨,就是小卖部,快递都在那里。”“自来水厂要跑镇上一趟,但今儿个是周末,等周一一早就去。”……
一圈下来,天早就黑透了。
跑完堂的黄超打开微信,把村民们新发过来的消息挨个听了个仔细,逐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才算得闲片刻。而此时,他才注意到,女儿头像消息框里显示5个未接语音电话。
“我得赶紧回个电话。”黄超笑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