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坚持藏粮于地,挖掘产能新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步提升地力和粮食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426万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左右。
全省上下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绿色防控、智能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方兴未艾。截至目前,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3%。除了通过政策、科技等手段增产,我省还在“减损耗”上做足了文章,确保颗粒归仓。
上一季的丰收,也是新一季劳作的序幕,眼下我省小麦又进入越冬期。“小麦种植‘三分种,七分管’,目前要加强旺长麦田的管理,控旺转壮,实现壮苗越冬,才能为小麦高产打好基础。”最近一段时间,晁豪在农技直播讲座中不厌其烦地提醒种植户。
“今年俺家的150多亩小麦苗情非常好,来年还是个丰收年。”12月11日,方城县小史店镇种粮大户李桂德在电话里自信地告诉记者,坚信种地还得靠科技,他常在抖音等平台上听农技人员的讲座,前段时间看到小麦有旺长趋势,他根据专家的指导方法,紧急采取了打控旺药和镇压相结合的措施,现在小麦长势很好。
寒冬里一垄垄蓄势待发的麦苗,正透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激发种粮新动力
让国人饭碗装上优质“河南粮”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关键则在主体、在人。肥沃的土地如果没人愿意种,先进的技术如若没人掌握得了,那就是捧着金饭碗受穷、守着热灶台挨饿。
近年来,我省坚持政策激励,充分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已连续9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
“因为种粮政策越来越好,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儿子,过了农历年也准备回来跟我一起种地。”谈起支撑自己租地种粮的动力,将政策研究得通通透透的李桂德告诉记者,种地打粮,国家给粮食补贴;买大型农机具,国家还是有补贴;市里、县里、镇里不定期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安排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庄稼有啥问题,一个电话,农技人员就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还有不少免费助农项目,如免费播种、统防统治等,不仅为种粮户减少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种粮的收益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李桂德说。
政策是粮食生产的推动力,只有种粮不吃亏、农民能赚钱,粮食才可持续安全。
我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惠农惠民政策,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和产粮大县奖补力度,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这一系列既有顶层设计,又有配套措施的“组合拳”,给广大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
种粮大户连着小农户,不仅有能力种粮,还能带动更多人种粮,是粮食生产的带头人。为此,我省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以及增量补贴发放、统防统治、农机具购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如今,我省许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托管等经营形式,与小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大户带小户,为小户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经营性农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升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和服务水平,还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大大保证了缺乏农业劳动力的地方粮食生产的有序进行,让打工在外的农民种粮更省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发展12.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覆盖农户1570多万户。
全方位擦亮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建设好新时代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有河南粮,中国人的饭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