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微视频记录身边榜样故事书法协会忙送“福”杀年猪赠乡邻让返乡人员看到家乡美小刘何来了“大专家”靳智伟用创新和爱心诠释乡贤初心丹参种植效益增“观摩+评比”促人居环境提升打好种业翻身仗河南有担当“双联双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13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1-12

小刘何来了“大专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这一切,都深深感动着王吉庆。因此,当刘何村决定发展设施瓜果产业,在深挖本村人力人脉资源联系上王吉庆时,他便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接棒走上了一线。

帮助村里设计两座温室大棚,筛选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技术培训,配合水肥一体化及生态、物理、生物,生理等绿色病虫防控技术,真正做到了不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确保绿色安全。

在1月5日的考察中,张晓伟称赞了上述两座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建设质量,并对棚内栽植的番茄作了点评指导。

王吉庆在发给河南日报农村版的消息中说,刘何村确定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后,他便将刘何村的情况向张晓伟作了介绍。

在此期间,有地市和县不断联系张晓伟,表示愿意承担繁种基地建设项目,但张晓伟听王吉庆说,刘何村专门打了一眼540米出水良好的深井后,为革命老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而感动,首选来到了汝州大峪,“革命老区干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感动了科学家。”

北济源南大峪风起汝州

2021年12月,央视网以《种子!种子!这座城市制种业崛起,又为中国拿下一个“世界第一”!》为题,报道了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河南济源,八成以上的地域都是山地、丘陵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端起了“金饭碗”,还交出了“世界第一”的成绩单。这个“世界第一”,就是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像东沟村这样一亩地收益过万元的蔬菜专业制种村,超过30个。

在王益民看来,刘何村目前的种植业,不仅难以支撑集体经济发展,也不可能保证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即便是帮扶车间的豆腐坊,村域内的滑雪场、越野赛车场,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面临着发展的困难,

“对刘何村来说,王教授简直就是一座‘富矿’。”王益民说,刘何村根据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拟定的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得到了王吉庆的赞赏和大力支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一幕。

根据王吉庆的介绍,大峪镇以刘何村为中心建设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首繁品种就是张晓伟培育的优质橘红心大白菜新品种--吉美2号、吉美8号。

“过了年,打春那一天就开始育苗。”考察的第二天,走出番茄温室大棚时,张晓伟这样叮嘱大峪镇镇长刘京渠。

在大峪镇方面看来,得到张晓伟的首肯和支持,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形成“南济源北大峪”的格局,指日可待。

为期两天的考察,张晓伟和助手等在大峪镇刘何、石岭、青山后三个村,调查了种植业现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面对一道道山岭间的坡地,张晓伟兴奋地说:“这和济源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立地条件很相似,这么好的高山隔离条件,这么肥沃的山间土地,是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的好地方。”

张晓伟建议大峪镇继续重点改善水利灌溉条件,争取“十四五”末建成千亩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充分发挥我省高山地区优势,建成北有济源,南有大峪两个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针对大峪镇海拔550米~800米的高度,张晓伟建议配合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发展夏季高山蔬菜栽培,提出力争亩产值超万元的种植业产值目标。

“你看,村委会这里的海拔是564.09米。整个大峪镇的海拔多在500米~800米之间,非常适合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和高山蔬菜种植。”王益民打开手机上专门下载安装的软件说。

北济源南大峪,风起汝州。这风,是大峪人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奋勇奔跑的激昂之势,是科学家助力革命老区谋发展兴产业,心与心碰撞的交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