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养牛大县、奶业重点县,推进母牛扩群倍增,发展肉牛奶牛规模化养殖场。
--摘自省委一号文件
□于涛
4月12日,61岁的赵宝付微信运动步数为22556步,好友排行榜第三;13日,他的微信运动步数为26271步,好友排行榜第一。
日均步数2万多、名次保持在前三是赵宝付的每日运动常态,这一切都源于他家的两个简易牛棚建在不同山坡的空地上。
建在山坡上也是无奈之举,赵宝付养牛的地方在泌阳县马谷田镇堡子村,属于浅山丘陵区,平整的地块属于稀缺资源。
“上坡喂饲料,下坡清牛粪,我每天的时间基本上都围着牛转。”赵宝付说,“我现在想盖个大的正规点儿的牛棚,把48头牛放在一起,更方便管理,但是实在找不到一块地。”
赵宝付的问题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河南省耕地总面积1.2288亿亩,永久基本农田1.0176亿亩,占比高达82.8%,可用于发展养殖业的用地非常紧缺,种养结合难度加大。土地已经超越科技、资金等要素,成为制约河南“两牛”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围绕用地支持保障,《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经批准可利用一般耕地、未利用地及低效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建设肉牛奶牛养殖设施。
泌阳作为养牛大县,如何解决肉牛产业发展用地问题?泌阳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祁兴磊说,要用两条腿走路,靠近山区,就采用放牧加舍饲的方式,其他地区就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前者放牧,可以节约喂养成本;后者发展家庭牧场,牛数量在20头到50头,利用现有的庭院或者空房子就可行,不用雇工,一对夫妻从粪便到防疫都可以解决,也能逐步走向专业化,做到精细化管理。
泌阳围绕打造中国“牛城”目标,享受的相关扶持政策很多。“多亏国家的政策帮助,我现在已经有26头母牛,最多的时候卖小公牛一次就卖了12万元。”赵宝付算过自己享受的扶持: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22头小牛每头补贴1000到1500元、买牛补贴1.8万元……
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闫祥洲说:“从散户到适度规模的养殖场,再到大规模的养殖场,针对肉牛养殖体系的不同范围,河南都因地制宜地给予了政策支持。”
我省对规模场新建标准化畜位肉牛500个的养殖场,按照每个畜位分别不高于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每年约0.75亿元。2017年~2021年,累计支持新建扩建500头以上肉牛场293个,带动肉牛规模养殖比重提升至32%,较2016年提高9个百分点。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母牛扩群倍增,发展肉牛奶牛规模化养殖场。
“规模化养殖和养牛大县的背后,一定需要母牛扩群倍增。”闫祥洲说,“种业是芯片,母牛就是载体,有小牛,才有后面的一切,产业才能发展。”
为推进母牛扩群倍增,我省在40个养牛大县实施了基础母牛保险政策,每年省级补贴保费由900万元增加至12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投保基础母牛,每头每年补贴不高于1000元,每年约1亿元;对养牛大县符合条件的养殖贷款按不高于2%给予贴息,每年0.6亿元。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张全勇说:“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河南发展肉牛产业恰逢其时;河南每年投入肉牛产业资金总量约4.5亿元(不含8亿元衔接资金),发挥出了联农带农的效果,为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
赵宝付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早早在养牛的路途中摘掉贫困的帽子,培育了4个大学生,并易地搬迁到新分的两层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