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赵永昌
一副瘦弱的身板,穿着黑色长袖衫和深灰色裤子,赤脚蹲在地头,说起话来面带笑容,他就是商水县平店乡胡庙村的脱贫户刘应新。近年来,刘应新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种植,人送雅号“刘大胆”。
今年58岁的刘应新,家在胡庙村3组,他全家5口人、4.9亩责任田。18年前,刘应新的妻子生了一场大病,花光了家中积蓄。2015年,他又患上了淋巴瘤,后来通过手术“捡回”一条命。夫妻俩要看病,两个儿子要上学,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窘迫。
“关键时候,多亏政府拉了俺一把……”刘应新心怀感恩。2016年,刘应新家被评定为贫困户,本来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他,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在一系列扶贫政策帮扶下,刘应新家顺利脱贫摘帽。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刘应新认为,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他想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打个翻身仗。
2021年,刘应新开始张罗着借钱,想承包土地种金丝皇菊。当时,他的妻子和亲戚们比较反对,生怕他赔钱后“一蹶不振”。在刘应新的坚持下,亲人们妥协了,他筹集了1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
种植金丝皇菊第一年,他投入1万余元种了10亩、1.7万株。收获时,客商说鲜菊花每斤收购价3元,烘干后收购价每斤7元。由于没有烘干设备,加上鲜菊花收购价较低,刘应新算是白忙活了一季。
2022年,刘应新吸取了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后,种植了20亩优质红薯、20亩小麦和玉米。收获后一算账,红薯加工了近2万斤粉条,卖了20多万元,5万多斤小麦和玉米卖了6万多元,纯收入15万多元。辛勤的耕耘有了收获,刘应新看到了希望,扩大了种植规模。
“今年,俺种了80亩西瓜,马上就要罢园了,估计能收入20多万元;20多亩花生长势很好,预计收入3万多元;100多亩优质玉米,预计收入近20万元;还有近5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刘应新掰着指头,对自己承包的260多亩耕地算了一笔账,算着算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刘应新介绍说,村干部帮他办起了“创新家庭农场”,在他家农场干“天工”和“季节工”的村民有40多人,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
“家里已经投入30多万元,给大儿子盖了一座‘小洋楼’,家庭小目标是尽快给二儿子也盖一座。”问起今后的打算,刘应新说,“下一步,我还要大胆流转土地,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以上,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