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文/图
9月23日,正值秋分节气,信阳“大米哥”张晨阳的水稻正在收获。
当日,张晨阳也迎来了自己的丰收:作为信阳市高素质农民代表,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上,张晨阳获颁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
张晨阳是名退伍军人,2004年进入农业企业,从事水稻种植技术研发、推广,2014年返乡创业。在这20年时间里,他学农业、爱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立志振兴信阳大米产业,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稻”路。
张晨阳获颁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
返乡创业
闯出一片新天地
返乡创业前,张晨阳曾经做到公司高管,待遇丰厚。扎根农业,常与农民打交道的他,对农民需求了解颇深。多年经验,让张晨阳练就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对市场动态非常敏感。
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意味着从头开始,决心从何而来?“就是信阳大米巨大的潜力。”张晨阳说,信阳市水稻种植面积750万亩,但在早些年,几乎没有人说信阳大米好吃,为啥?
原因在于,彼时的信阳大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品质一般。作为品牌,信阳大米当时名不见经传,作为农民,并没有从土地中获得高收益。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需要改变;信阳大米的口碑,也需要提升。
多年的种植传统和习惯,想改变并不容易。张晨阳自己做示范,利用多年所学和行业经验,高标准建起优质水稻基地,“先让农民看效果”。利用自己深耕供应链多年的优势,他让优质大米卖出好价、高价,进一步吸引农民参与。
就这样,张晨阳建立起了涉及信阳多县区,总面积2.6万余亩的水稻种植基地。
示范引领
增产提质两不误
如何提升信阳大米品质,让更多农民增收?张晨阳说,就水稻种植而言,增收途径无非是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但两者一定要统筹考虑。他解释说,单纯提高产量,增收有限,但提高品质,也要考虑产量问题。产量提高,不仅是粮食安全的考虑,也是农民利益的保障,低产量难以取得农民信任。
产量品质“两条腿”走路,就是张晨阳的思路。张晨阳在信阳地区遍寻土地,寻找合适的合作者,从种植基地建设、品种选择、种植技术指导,他带领团队全程指导。与农民合作建基地,既减少了投入资金等压力,又能快速推广复制。
“现在,我们的种植理念就是水稻和鱼虾一块儿成长,产量品质两不误,好产品卖高价,农民自然喜欢。”张晨阳说。
让利于民
打造信阳大米品牌
建起2.6万余亩水稻种植基地,张晨阳成了名副其实的信阳“大米哥”。如何与农民共同获利,张晨阳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向市场要利润,把“大头”留给农民。
张晨阳解释说,向农民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公司只取微利,顾住成本即可,农民种植收获后,公司高价回收,这样一减一增,农民收入得到最大化。对公司而言,盈利主要来自市场:因为成规模,张晨阳的产品更受市场供应链青睐,订单不断;因为优良品质,加上包装、运输等优势,市场给出高价格。
今年,“大米哥”张晨阳酝酿出了新思路,在保持稳定销售订单的同时,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商超、网络等平台销售,“两条腿走路,更稳当!”
“不光是我们合作社、公司的品牌,我们也会联络更多的同行,一同打造信阳优质大米品牌。”张晨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