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和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但近半数患者平日里并不知道自己血压高。
秋末冬初,天气变冷,尤其是气温骤降的时候,血管受凉收缩,很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特别是对于本就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症状会比较明显。
半数患者不自知自测血压很重要
不少人提出疑问:“自测血压是高血压患者的事,我又没高血压,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不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近3亿人,但其知晓率(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比例)仅有47%,治疗率(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比例)为41%,二者均未过半,而控制率更低,仅有18%。
2023年郑州市健康素养调查中有一组监测数据:3111名调查者中,有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对自测血压没有正确的认识。
心血管内科专家提出,自测血压对高血压诊断有参考价值,可以减少诊室测量血压偏差,比如有些人看到白大褂就紧张而致血压升高;定期自测血压,有助于及时发现隐匿性高血压,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可以提醒那些随意断药的高血压患者,不要凭感觉吃药,而要规范地使用降压药物,定期到门诊进行随访治疗,防止血压波动,酿成严重后果。
掌握自测小技能制定血压晴雨表
心血管内科专家建议,35岁及以上、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家族史的人群日常坚持自测血压。
要保证自测血压结果准确,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血压计。从专业角度出发,当前主要推荐臂式电子血压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房颤或频发早搏的人,使用电子血压计可能会有较大误差。这类患者在家可以多测几次,然后计算平均值,或者记下自己测得的血压值,再请大夫测量,比较二者的差距。
测量前半小时避免吸烟、饮咖啡、运动,静坐5分钟后再开始。
什么时间测量、采取什么样的坐姿、选哪边胳膊,等等,这样的细节都会影响血压的测量值。因为左侧的肱动脉离心脏更近,从理论角度推测,左肱动脉压力会高于右侧,但大部分人的左侧与右侧肱动脉管径不一致,因此,左右胳膊测得的血压值会有差异。为了保证结果相对准确,第一次要测双侧胳膊进行比较,以后就只测血压较高的那一侧。袖带太松或太紧也会影响测量结果,通常袖带的下缘要放在肘窝上方的2~3厘米处,松紧度以能够塞进两根手指为适度。另外,隔着衣服测血压,读数会稍高,测量血压时衣服厚度应该小于5毫米。
自测血压时应采取坐位,将捆绑袖带的上臂放在桌子上,捆绑袖带处与心脏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两腿放松,自然落地。给卧床患者测血压时,要么让其坐在床上,要么让其平躺,切不能半躺。平躺着测量血压时要注意将其胳膊放平,上臂外展约45度,与心脏平行。有体位性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应分别测量坐位血压和卧位血压,但不能将坐位血压跟卧位血压比,应分别比较。
居家自测血压,每天早晚各3次,每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早晨测量选在服降压药之前,晚上选在睡觉之前,连续测量7天。如果血压平稳,以后就每周测量其中一天的早晚血压值;血压控制不平稳的,每天应测3次血压,分别是早起后一次、午睡后一次、晚睡前一次,连续测量一个月,全部记录下来。不过,太过频繁测量血压,可能会引起焦虑,影响血压测量值。
若要想评估降压药是否有效,应该在吃药前测量一次,吃完药1~2小时后测量一次,看是否降下来,晚上睡觉前再测量一次,一天3~4次,每天观察血压波动规律和趋势。
当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时,建议增加测量次数,以便知道到底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引起的。
对于人体血压的标准,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有着微小的差异,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 (本报记者郭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