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
11月5日,在鲁山县辛集乡马庄村的一个养牛场的牛舍内,数百头大大小小的肉牛有的在反刍、有的在走动,个个身体健壮。在牛舍外的山坡上,还有一群牛摆脱了栅栏的束缚,在悠闲地吃草。
“我们养的肉牛有西门塔尔和夏洛莱两个品种,目前存栏300多头,基本上都不戴牛鼻圈,还每天让它们到大棚外边的山坡上放风、透气、晒太阳,这样养出的肉牛脂肪少、瘦肉多,在市场上能卖出好价钱。”养牛场的主人孙学彬说。
孙学彬今年49岁,以前曾在自己的农家小院养过几头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来他决定从事规模养殖。2017年,孙学彬承包了这块60多亩的山坡地,建起了4座牛舍、2座大仓库、2个大型青贮池,又从外地买回20多头牛犊和种牛开始进行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牛之初,孙学彬通过考察市场发现,收购商宁愿出高价也会选择瘦肉较多的肉牛,因此他决定不给肉牛戴鼻圈,让它们可以在牛舍内自由活动,还可以到山坡上溜达,通过增加活动量让肉牛减脂增肌,还让肉牛吃上了麸子+豆粕+麦秸“草料自助”。“几百头肉牛一下子赶到外边不好管理,我们就分批次让它们放风。”孙学彬说。
孙学彬的养牛场目前有8名工人,其中2名是脱贫人员,每人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为了给肉牛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养牛场每天进行2次保洁,每月进行2次定期消毒。
据孙学彬介绍,母牛一般是“十月怀胎”,加上哺乳期三四个月,所以繁殖周期慢,平均三年产2头牛犊。目前养牛场是自繁自养,只卖公牛,一年大概出栏130头。
“我的目标是达到年存栏1000头、出栏350头的规模。”孙学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