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
11月22日,在鲁山县熊背乡大年沟村的一个肉牛养殖场,数十头肉牛个个都有着结实的身板,不少“精力过剩”的牛儿还在“打架斗殴”。
“这些牛都是俺孩子投资的,他说公牛不用骟(现代文明用语称为‘去势’),这样才能精神头十足,爱活动,瘦肉率也高,市场售价也比骟过的高。”正在牛场忙活的李松伟说。
李松伟的儿子李冬冬1993年出生,是个颇有头脑的90后,目前还干着机械工程。“现在干工程不容易,钱也不好挣。想到家乡山清水秀的,适合养牛,就有了投资养牛的念头,也算是为乡村振兴出把力吧。”李冬冬在电话中说。
据李冬冬介绍,去年他投资400多万元,租下这块近10亩的山坡地,建起了一个大棚养殖区,配套建设了一个饲料仓库,购置了粉碎机和一台小铲车,还打了一眼深水井。2022年6月,他先期购进了50多头西门塔尔公牛犊,后来又购置了一批,最多时存栏100余头,牛犊育肥10个月,等长到1500斤左右时出栏。
李冬冬说:“以前人们育肥公牛时,往往先把公牛‘去势’,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公牛的争斗性和活动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但研究表明:公牛不‘去势’,活动量大,可以大大提高公牛的瘦肉率。现在的收购商更喜欢瘦肉率高的肉牛,我们养牛也得跟着市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