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高远
算起来,我与《河南日报农村版》及她的前身《河南农村报》打交道已有26个年头了。
26年前,我从伊川县鸣皋镇政府办被“挖”到县委新闻中心从事新闻报道。如今26年过去,我已从将近而立的青年成了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无情的岁月染白了两鬓的黑发,脸上也平添了一道道皱纹,但唯一不变的是仍在和中央省市级媒体打交道,仍在给媒体供稿。
26年前的县委新闻中心,主要职责就是给上级媒体供稿。当时,新闻中心订了很多报纸,《河南农村报》就是其中一份。那时候稿子都是自己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在方格纸上,然后自己先校对一遍,再提交给单位领导审核,再按照报纸上的地址邮寄给报社。然后,就是每天盯着报纸,盼望着自己的稿件见报。那时急于见到稿件发表的心情,不亚于现在在产房外等待婴儿降生的亲人们的心情。
1997年,伊川县有40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群众享受到了报销优惠,都说这项惠民政策真不错。我从当时的县卫生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写了一篇消息《无病帮大家有病大家帮伊川县40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当时的新闻中心主任宋赞斌审阅后,觉得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于是我就按照《河南农村报》的地址给邮寄了过去。
之后的几天,只要邮递员送来报纸,我都会急切地打开《河南农村报》翻找我写的稿子。终于,在当年10月17日的第3版,我找到了我写的《伊川县40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这是我首次在《河南农村报》上发稿!我认真地将稿件发表的日期、版面登记在县新闻发稿登记簿上,并给同事们传阅,之后装进了单位的发稿存档档案盒里。如今,这张报纸已经泛黄,在单位融合后仍被我保存收藏。
26年过去了,我见证了《河南农村报》1997年9月1日的更名改版,又见证了2005年1月1日更名为《河南日报农村版》。在《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帮助下,我也从当初的通讯员成长为县里对外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且仍在笔耕不辍,仍在为报社供稿。我庆幸自己没有丢掉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26年过去了,如今回想起来,难忘第一次在《河南农村报》发稿的经历,难忘和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下乡采访的一幕幕。数着一张张泛黄的报纸,翻看着一份份新闻奖证书,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充实。
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在《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回顾自己与《河南日报农村版》的26年,套用《断章》的话:我在给农村版写稿子,农村版的编辑在等着我的稿子,我的稿子充实了报纸的版面,报纸圆了我的新闻梦。
(作者为伊川县互联网应急保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