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华通讯员曹耀强李耀稳)12月6日一大早,上蔡县知名的粉条村塔桥镇西何村村民刘建华的红薯粉条加工厂里就热闹了起来,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着,每一道工序都那么得心应手。晒场上一排排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乡村风景。
刘建华是村里有名的粉条制作行家,家里祖祖辈辈都从事手工粉条制作,从小耳濡目染,刘建华对手工粉条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为了打破家庭式手工作坊产量小、销路窄的局限,让当地的手工粉条更好地“走出去”,刘建华成立了上蔡县金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严格挑选红薯品种,合作社种植的商薯19、济薯25打出的淀粉加工成粉条,口感筋道、柔韧爽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说起如何制作手工粉条,刘建华显得兴致勃勃,“粉条加工工序繁琐,需要经过拌粉、漏粉、煮粉、冷却、晾挂等多道程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刘建华介绍,从原料选定、拌粉和浆、漏粉、冷却、晾晒,直到精细包装,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为防止非冷冻条件下粉条粘连,他的加工厂还专门建了冷库,用于刚出锅上架粉条的人工速冻。“人工速冻不仅提高了粉条加工的效率和质量,还减少了等待自然状态下冰冻造成的可变损耗,实现粉条加工的常年无限制。”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靠着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刘建华加工的粉条在当地卖出了名气。除代加工外,刘建华将加工厂的大部分生产力用于自生产,目前,加工厂每天可生产粉条1500余公斤,直接销往周边县区的城乡农贸市场、超市、副食店,20多人在这里找到稳定的工作,每人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