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马鹏亮
“半扎是宛洛古道的重要驿站,从南阳到洛阳的过路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取半途驻歇之意,故称半扎。”12月20日,汝州市蟒川镇志愿服务者董跟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半扎村地名的由来,这是他十几年来义务讲解半扎历史文化的一个镜头。
半扎街(村)原是晋鄂古道上的重镇,襄洛古道上的驿站,2014年被纳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项目遗产点,历来有“吃不完的大营饭、住不完的半扎店”美誉。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半扎参观游玩,节假日高峰时期达数千人。
董跟党今年已70岁出头,他在半扎开展文物保护、义务讲解则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外乡的朋友找他玩,问起半扎的来历,他却说不清,这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他想:“我生在半扎长在半扎,却不能讲清楚半扎,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他立志要当好义务讲解员,保护好、介绍好半扎的文物。
董跟党上过小学,读过半年初中,在过去也算有文化。早年他教过学、下过煤矿,但对文物保护工作压根不了解。为了了解半扎的历史和文化,董跟党从书本中探源,向当地历史文化学者求教,同村中年龄更大的老人交流,足迹遍布了半扎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久而久之,半扎街清代乾隆二十年的戏楼、关帝庙、文昌阁、明代的双拱石桥、特殊构造的西石小桥、明代的土地祠、汉代的古墓群……无论是说到哪一处建筑、文物,他都能娓娓道来,把来历、出处、奇闻趣事、相关典故说得头头是道,为听者解疑释惑。
多年来,无论是省市领导莅临调研还是专家学者前来采风,都少不了要叫董跟党来解说一番,当地人都说他是讲解半扎文物的“活字典”。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董跟党也遇到多次紧急情况,特别是有人无意中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每每得知这种事情,董跟党都要及时劝阻。
2019年春天的一天,董跟党得到消息,有外地人来到戴民权故居,想要把故居翻新,要把屋脊上的鸟兽造型拆下来。当时董跟党就急了,“这是要破坏文物呀!”戴民权是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曾参加过讨伐陈炯明、营救孙中山的战斗,他兴办了半扎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并捐地500亩,大旱之年在半扎发放万斤粮食救济乡民,深受当时村民拥戴。1940年5月,戴民权奉命在遂平境内阻截日军时壮烈殉国,时年48岁。戴公馆至今屹立在半扎。于是,董跟党赶快赶到现场,与来人交涉,才知道原来他与戴民权将军有亲戚关系。“亲戚也不行,故居可是文物呀!”董跟党反复劝说,又急急忙忙和市文物部门联系,在市文物部门里的关注下,才保住了戴民权故居原貌。
作为一名义务解说员和文物保护员是没有报酬的,但董跟党干得仍十分起劲,他说:“我就是要多做好事,不图回报!”
在2023年度平顶山市“乡村光荣榜”选树活动中,董跟党被评为志愿服务好标兵。对此,他看得很淡:“小时候我要过饭,差点饿死在路上,现在不愁吃穿,心情舒畅,我要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点事,这辈子也不算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