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仵树大通讯员杜鹏
去年以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揽,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以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为重点,以区直单位“一联三帮”、农村党员“一诺三促”行动为抓手,建立“四化”工作机制,实现基层治理有效、村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提质、乡风民风向好。
啥是“四化”工作机制?示范区通过“五星”支部创建全民化、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党员干部服务网格化、村级产业发展园区化,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五星”支部创建全民化
示范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五星”支部创建重点任务、和美乡村建设要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新时代文明新风、农村实用技术等多种有益知识纳入宣讲库,组建示范区讲师团,以党支部主题党日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用党的创新理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党员群众心田,不断升华思想境界。
在姬石镇和黑龙潭镇,分别依托中心村,打造了“五星”支部创建宣传一条街以及和美乡村试点建设一条街,把“五星”支部创建任务印制到小扇子、餐巾纸、围裙、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发放给群众,提升群众知晓率,引导党员群众参与其中,共享创建成果。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示范区建成董庄社区、湾景国际小区“红色物业”两处,打造卫生室、幸福苑等场所43处,乡村电影放映72场、文化演出24场,30个农家书屋新添图书5000册;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孝德人家评选,组织孝德文化节、孝德之星表彰大会、端午节百家宴、重阳节孝亲表扬大会等一系列敬老爱老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德文化;河沿李村、黄赵村等组建文明新风理事会、产业发展理事会、和谐乡村理事会,参与村民自治,姬石村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提升一体化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示范区总投资3.4亿元,对所有村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一体供水、一体排水、一体垃圾清运,一体污水处理、一体文化挖掘,梳理了土城王龙山文化遗址、范寨村传统村落、龙潭古镇及传说、许慎故里等文化资料,建成了老应村党建综合体、黄赵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姬石村姬奭召公园等主题游园、村史馆,把3000年前西周时期周召公分封漯河、2500年前齐楚会盟、2000年前许慎在漯河周边走访形成《说文解字》等历史挖掘出来,发展文旅文创,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党员干部服务网格化
示范区深化“1+3+N”网格化治理体系,党员干部带头联系多户群众,常态化推进网格员巡查走访,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围绕“发放一张联系卡、建立一条沟通线、填写一份民情表、搭建一个服务网”的“四个一”要求,村“两委”、理事会、网格员三级联动,实时听取群众诉求、记录村情民意、汇总网格信息、分类处置问题。
在此基础上,全区建立了“五单闭合”问题处理机制和“逐村观摩”考核评比机制,实施“五群三单”工作法,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服务宗旨,在全区30个行政村(社区)设立“民呼我应8890”热线,与村级理事会和自治网格形成联动机制,提供24小时便民服务,广大党员和网格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锻炼中、在复杂问题的分析处理中充实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强化了担当。
去年以来,1102名网格干部、384名无职党员与521名群团青年围绕矛盾调解、政策解读、脱贫巩固、学业帮扶、手续代办等方面,为群众解决矛盾320余起、处理问题600余个、解答疑惑1300余条,满意率达97%,以基层之治破解发展之困和群众之需,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级产业发展园区化
示范区结合每个镇村不同的情况,全面开展“一镇一园区”“一村一业”工作,强化镇村党员干部的招商意识,发挥乡贤作用,大力引进外部资源参与镇村特色产业培育和创办村集体企业,积极探索农产品加工、土地入股、大豆种植等产业模式,强化“园区+合作社+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订单”等模式,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一线、招商一线,选派24名优秀党员干部派驻到项目建设一线,完成交办任务的同时,召集党员开展组织生活。
目前,示范区已建设各类农业产业园区15家以上,培育出老应小米、胡桥西瓜等特色产品,漯甜农业园区成为省级示范园,18个村集体经济达到30万元、占比60%以上。同时,党员干部带头,加快大规模土地流转,让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或进园区打工,提倡自主创业和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示范区把坚持贯彻“四化”工作机制作为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开展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引导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党工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认识,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