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非十二子》中说:“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意思是说,君子不为赞誉所诱惑,不因诽谤而恐惧,按照道义行事,正直无私地改过自新,不被外物所动摇。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是一种淡泊的心境。战国思想家宋钘,看淡世间荣辱,不为外界评判而沾沾自喜或沮丧,面对毁誉保持应有心境,循正道,严律己,心有主见,秉持平常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保持平常心,做到清心寡欲,守住宁静心,不为外界所扰,就能够明志守恒、行稳致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誉友人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都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心境,誉而不得意忘形,诽而不耿耿于怀,有清晰的自我衡量标准,有精准定位是非的价值判断。誉和诽皆是外物,淡而看之,视若浮云,自然就不被所诱而蝇营狗苟,不为所恐而忧心忡忡。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也是一种敬业的精神。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政务上有所建树,也必须具备“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做事气魄。只要目标正确,动机纯正,所愿达成后造福于人民大众,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惧“东西南北风”,勇毅前行、滚石上山,不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不为他人说三道四而疑虑,不为他人百般阻挠而退却。我国在“两弹一星”“航空航天”“航空母舰”“大飞机”“高端芯片”等很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上,曾受到不少外国人的嘲笑,然而中国人凭着自己的骨气和韧性,集中精力攻坚克难,都以实际行动和重大突破给了讥讽者一记记响亮的耳光。在这方面,华为做出了最好示范,不随波逐流,不为毁誉影响,认准了强国利民之路,苦心孤诣,直达目标,强了中国人的脊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王阳明注重自我修养,深知毁誉皆是世情常态,恰可借事炼心,而不必务求澄清。他平定“宁王之乱”后,功绩、声誉日隆,攻击诋毁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王阳明遇谤不辩,心境坦荡,泰然处之,是“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典型代表。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信息透明,传播迅速,毁与誉发酵极快,没有极高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做根基,在誉与诽面前,很难淡定如王阳明,挺立如松竹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无字碑头镌字满,功过自有后人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应该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就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明确为民服务宗旨,抛弃私心杂念,不受诽谤困扰,不因名誉骄狂,砥砺前行、风雨兼程,在干正事、创伟业的路上高歌猛进。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