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相结合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好青年奋斗精神的独特叙事与铸魂逻辑借助网络短视频,推动红色文化创新传承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7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2-02

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相结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鑫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广大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将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伟大愿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中华民族共生的理念和价值观进一步传承和延续。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内涵,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特质增添了“中国式”形塑要素。

一、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现代化建设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要素,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权力结构,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其他因素构成多元互动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最大的政治”,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过硬的经济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将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社会的意愿和要求,在“最大公约数”的牵引下,以尊重人民意愿、发挥人民力量、满足人民需求为前提,在求解“最大公约数”的伟大进程中,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其自身现代化是领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现代化从阶级属性和制度形态上划分,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最高形态。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其政党组织建设和制度形式有一个自我完善和更新的现代化过程,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嬗变为推动全面和更深层次地建设现代化强国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力量。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和伟大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自觉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历史遵循;自觉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明确执政党主体功能和运行逻辑,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提高党的法治能力,完善党的制度规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加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话语表达和叙事体系的创新词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而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大地上滋养而生的极具“中国式”特色的中华文明迭代更新的产物。这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认识,赓续中华文脉,走以和平发展为世界主旋律的现代化道路,以高度的文明自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以人作为文化主体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本主义内在要求相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核心是主体性构建,强调自身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其理论逻辑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践行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政治行动都是以人民整体利益为价值指向。增强文化主体性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共进。

三、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主体性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得了理论启迪,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激发市场经济为目的,合理驾驭资本,有效遏制了资本和公权力交换结合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两种不同的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使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资本逻辑到人民逻辑的根本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彰显了东方社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了路径导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有助于后发现代化国家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同时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符合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融合,是将人的现代化与民为邦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相结合,是将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相结合。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西方现代化结构的本质差异要素之一,海外学界认为,中国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时序以及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等诸多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径,也必将使中国走上一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入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主体性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总之,为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凝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必须坚定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民族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科联合培养博士生(CSCNo.202106220114),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本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