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陈灏慕向飞
彩色的番茄、翠绿的黄瓜、雪白的草莓……4月,正是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时节,许昌市建安区各家庭农场内,果蔬长势格外喜人。
“家庭农场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建安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恒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年底,建安区家庭农场已达982个。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占比居多,已成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
种植品种多样化
4月12日,在桂村乡五福农场的温室大棚内,一颗颗小番茄长势喜人。游客们在大棚里往来穿梭,一边尝鲜,一边体验采摘乐趣。
“这是从省农科院引进的优质品种,每年9月定植,一年可实现两季结果。”五福农场负责人罗千贺介绍说,农场共有9座温室大棚,自2021年建成以来,种植有小番茄、网纹蜜瓜、水果玉米、五彩吊瓜等果蔬。2023年纯收入达380万元。
在五女店镇白雉社区勤劳农夫家庭农场的草莓大棚里,一颗颗粉白色的草莓娇翠欲滴。
“这种白草莓叫桃熏,颜色白里透红,口味儿也更浓郁香甜。”该农场负责人刘红光说,他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了40多种草莓品种,经过多轮试种进行选优,现阶段共种植有桃熏、红颜、隋珠、甘露、章姬、越秀、妙香、久香8个品种。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端草莓产品也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
截至目前,建安区有“三品一标”和“名特优新”企业33家、产品54个。其中,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7家、“国字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4家,“建安灵芝菇”“榆林小米”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仅走上了百姓餐桌,还走出了国门。
管护方式智能化
走进桂村乡耘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200亩土豆种植基地,只见工人们正在对土豆苗进行破膜、追肥,大家分工有序,干得热火朝天。
“我们利用‘覆膜滴灌’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地温,保证土豆全生育期的水分供应,实现土豆种植高效高产。”耘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军辉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预计今年亩产能达9000斤,亩均收入可达2万元。”
如今,在建安区各地家庭农场里,像这样的高新技术还有很多。
在五女店镇老庄陈社区的家庭农场,一排排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的大棚矗立眼前,一朵朵破土而出的羊肚菌,撑起褐色“小伞”。“这种刚采摘的羊肚菌和平时那种干的口感完全不一样,营养能够更好地被吸收。”该农场负责人周慧敏告诉记者。
首次种植羊肚菌,是如何在短短4个月取得成功的?周慧敏说,这得益于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监测植物根系周围的环境,确保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获得最适宜的营养供应。特别是出菌阶段,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湿土含水量控制在20%~23%,子实体才能健康。监测到湿度不够,智能雾化器会进行喷雾作业,确保植物合适的生长环境。
经营模式现代化
陈曹乡东赵庄村珑康家庭农场采用“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模式,种植蓝小麦,亩均收益3000多元;桂村乡五福农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500多亩,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基地;桂村乡老岗杨村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艾草种植、艾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亩均纯收益3000元~4000元……
建安区的家庭农场,围绕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打造新业态新实体。经过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示范作用大的家庭农场崭露头角。
“我们加快培育壮大融合发展的星级农场,出台了《现代农场星级评定奖补管理暂行办法》,共认定星级农场35家,乐佳美学农场、青云牧场等一批现代农场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姚恒说。
目前,建安区获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一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放眼建安大地,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家庭农场如种子一样,深深扎根沃土,蓬勃发展,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已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擎,实现了乡村有发展、产业有规模、家庭有收入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