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婷婷魏静敏
灌溉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种植小麦既要少用水,又要多打粮,可能吗?
4月15日,在淇县润丰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千亩麦田里,绿意涌动的麦苗长势喜人,站在田埂上,合作社负责人孙梅臣指着眼前的麦田给出肯定答案:“从2016年开始,我们跟省农科院合作种植了200亩示范田,小麦全生长周期只浇一次水,照样丰产丰收。”
“种地也得不断学技术!原来种地要浇好几次水,蒙头水、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开花灌浆水,现在跟着省农科院专家学习,播种前因地制宜造墒,播种后及时镇压保墒,后期只需要在拔节期浇一次水就可以,追肥也减少了。”尝到高效节水甜头的孙梅臣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每亩减少浇水一次以上、节省用工1~2个、减少氮肥投入约2千克、水氮利用效率提高10%、节省成本约100元,200亩就节省2万多元。
“这几天田间一切正常吧?”“都很好,昨天田里还下了5毫米的及时雨。”作为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方保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从孙梅臣的小麦播种开始,每逢小麦生长关键时期或特殊天气来临,他都要来这里查看小麦长势,指导田间管理,帮助解决问题。
小麦生产中易遭受播种期干旱、越冬期干旱、春季干旱、灌浆期干旱等灾害,一般种一茬小麦需灌水3~4次,甚至更多,每亩灌水量150~200立方米。“粮水矛盾”怎么破解?
方保停说,鉴于水资源日益短缺,地下水超采区逐渐增大,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针对小麦生产播种质量差、灌溉期不精准、灌溉量大、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节水栽培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方法”“一种萘乙-硝钠复配水剂、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增产抗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2项,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豫北小麦造墒节灌生产技术规程”,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农用镇压机器”“一种划锄机”2项,集成以“减少灌水次数、调整灌水时期、播后适时镇压、农机农艺配套”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大面积应用。
要把好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就要有规模化示范基地和接地气的推广模式。近年来,这些技术体系相继在豫北鹤壁、安阳、新乡等地建立示范,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观摩,年示范应用面积200多万亩,经专家测产,在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亩节水50立方米以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家住郝街村的孙梅臣早已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一得空就喜欢往地头跑。
当天,巡完田的孙梅臣闲下来,好客地领着记者到自家院子里,指着院内的“小精灵”乐开了花:“这是小麦镇压机,小麦播后镇压可以提高出苗质量,增强抗逆能力,为小麦高产打下良好基础;这是深翻犁……”说着说着,临近花甲之年的他嗓门儿更亮了:“其实种地就像养孩子,一天一个样,劲头足足的。”
眼下,距离小麦收获不到50天,得益于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孙梅臣种的小麦茁壮成长、一碧万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专业的技术指导,我对今年小麦高产稳产信心十足!”孙梅臣喜不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