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
春风劲,绿意浓。进入4月,飞无人机做植保的苗志龙越发忙碌:“小麦又要打药又得施肥,人和机器都忙起来了!”
4月20日,新乡市小麦重大病虫统防统治暨“一喷三防”现场推进会在卫辉市召开,拥有植保无人机的苗志龙参与了当天的飞防应急演练。
苗志龙今年35岁,是卫辉市龙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拥有8年飞防经验。演练现场,他带来了自己的第一架植保无人机,那是2017年花费近8万元购置的。使用这架植保无人机,300亩地的植保作业要花上一天时间,这在当时很高效了--如果用人工,每人每天最多完成10亩地。
“曾经的‘新农具’也落伍了。”苗志龙说,“和新款比,这架植保无人机‘脑袋’笨些,定位不够精准;‘肚腩’更小,药箱容量只有10升,单次作业只能覆盖10亩地。”
苗志龙记得,刚买回植保无人机时,乡亲们有些不敢相信:“哪儿有人工来得精细?”第一年飞防不到5000亩地,都是他好不容易“磨”回来的,有的还“先试用后买单”。后来,这些“试验田”长势不错,新订单一个接一个,苗志龙有信心更新设备了。
今年3月份,合作社添了一架最新款的植保无人机。这款“肚腩”有多大?“容量达到60升!”苗志龙说,新款的飞控系统也越发精准,喷洒更均匀、续航更持久。
现在,合作社的“飞手”也从苗志龙1人增加到5人,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以前就在卫辉周边‘转’,现在业务拓展到了新乡全市。”苗志龙说,随着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提高,植保无人机越发受到重视,8年来,苗志龙带着合作社的“飞手”累计飞防了近100万亩地。
植保无人机加入春耕,还有啥新变化?
“机器性能提升,作业效率提高,客户的单次成本降低了。”苗志龙说,今年,合作社植保无人机每亩作业服务费用在5元左右,不到8年前的一半。
每亩的服务费用虽然降低了,但合作社的飞防总收入却上升了。苗志龙专门算了账:2017年,一架植保无人机作业近5000亩,收入不到5万元;去年,同样的时长里,平均每台无人机作业约8万亩,收入近20万元,是此前的近4倍。
8年时间,苗志龙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除了植保无人机,苗志龙的合作社还购置了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把机械化服务延伸至种植全流程,他也成了紧追农业现代化潮流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