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亩产873.5公斤! 漯河小麦新品种真中图片新闻亩增404.6斤! 这种新型植物增产剂不错平均亩产875.2公斤!“延津模式”被肯定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年铺就共同富裕“金光大道”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5

淅川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申东杨振辉袁鎏薇

一湾江水清,两岸青山秀。6月4日,在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浩瀚江水奔涌而出,宛若一条巨龙,蜿蜒北上,两岸满目葱郁、层林叠翠,不时还有鸟儿翩翩起舞。

三年来,淅川牢记嘱托,向绿笃行。“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将水质保护作为淅川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吹响护水‘集结号’,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的话语铿锵有力。

常抓长治,水质持续向好

“临近假期,往来游客多,我得早点来看着,不能让垃圾流入库区。”一大早,老城镇王岭村护水员全合琴就拎着垃圾钳、推着小车在岸边守护。

作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淅川境内水域面积达506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49%,再加上绵延1100余公里的库岸线、境内大大小小150余条河流和环库10余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水质保护任务繁重而复杂。

为全面守好一库碧水,淅川县不仅建立了8000余人的清漂、护水、护林队伍,常态化开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还成立了“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工作指挥部,由县主要领导一线坐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清理整治库区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

在香花镇何家沟村,一个集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科普体验于一体的人工小湿地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根据天然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通过管网,将群众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不仅成效显著,后期管护成本也很低。”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局长王君介绍。

据悉,淅川县已累计投资12.5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厂12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人工小湿地20余个。

“过去,库区管理事项多、涉及部门多,还存在管理事项交叉。”淅川县政府党组成员、库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赵红伟坦言。为此,淅川县综合生态环境、林业等7个职能部门144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成立库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统筹协调库区综合执法及水质保护工作。同时,面对错综复杂的流域管理难题,淅川县不断完善“河长制”,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并出台《淅川县河湖管理办法(试行)》等11项工作制度等文件,为水质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等涉水管理保护,我们还以‘河长+检察长+警长+林长’的融合治理模式为抓手,通过智慧河长、联动执法等,联合周边三省共同预防和处理跨行政区域的涉河环境问题,形成河流管护‘信息闭环、工作闭环、责任闭环’,共同守好一库碧水。”淅川县县长王兴勇说。

目前,淅川县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都建成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库区四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实现了县乡两级和环库区重点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违建自动报警。据水利部最新消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超625亿立方米,库区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惠及沿线24座大中城市1亿多人。

生态修复,库区河清岸绿

“这儿原来是一处采石矿区,多年的开采导致了大大小小的矿坑和贫瘠的土壤。”站在如今青山绿岭的九重镇汤山湿地公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淅川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淅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区域曾高达125万亩,且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周围,植被覆盖率低、生态基础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说道。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淅川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并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路径,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合同造林、民办水保等方式,形成治理主体多样化、投入来源多元化、全社会护生态的格局。

“我们与造林队签订合同,要求包栽、包管、包活,验收合格后再由国有公司连管3年,确保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才能获得收益。目前,造林成活率均达95%以上。”梁虎兵介绍。

据悉,淅川已累计完成投融资35.8亿元,先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5.15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38.2万亩,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6年位居全省前列,环库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7%,水土保持率达80.11%,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河南省美丽河湖。

“采取水系连通、生境营造、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累计修复湿地50万余亩,栽植各种适生耐水植物40万余株。”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志斌说。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脚投票。目前,淅川已监测发现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2023年,丹江湿地迎来越冬水鸟2万余只,其中,青头潜鸭已连续5年稳定前来越冬;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典型案例。

做足“减”法,产业绿色蝶变

“国家需要,咱就拆。”通水前夕,这个年生产能力达6500吨合成氨、产值2.5亿元左右的化肥厂正值巅峰期。但由于保护水质需要,原丰源化工总经理王运斌忍痛关闭了厂子。

为保水护水,淅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涉污企业358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17万箱,关停养殖场613家,否定73个大中型项目选址方案。

关停只是开始,如何在水质保护与发展之间实现双赢?

近年来,淅川县一方面坚持龙头带动,以新旧动能转换提速产业升级换代,引导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材料、现代中药四大产业集群转型绿色发展。2023年,淅川县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秸秆转化生物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新设备,全方位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整合涉农统筹资金4500万元,出台《淅川县林果产业管理补助办法》《淅川县标准化示范园补助办法》等,积极扶持水质保护效果好、产业经济效益高的杏李、柑橘等生态林果产业。

“水、电、路、网全部配套到位,项目跟着杏李基地走、服务跟着产业走。”在滔河乡石庙湾村,党支部书记章强玉乐呵呵地说,“政府还每年给基地补贴200吨有机肥,派技术员现场指导种植。”

目前,淅川县已发展杏李、柑橘等特色林果23万亩。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10万库区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绿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

近年来,淅川县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优质的生态资源,做足“旅游+”“+旅游”文章,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公房、农房资源等方式,不断丰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业态。

淅川县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打造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2023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4亿元,3万名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