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牛把子队长想起奶奶做的夏至面漯河味道文峰塔安阳人心中的一朵“花”颗粒归仓 5G+帮忙引黄灌溉让农田智慧“喝水”数字农具耕出“智慧田”“蓝天卫士”守护防火安全赋能智慧农业助力夏粮好丰收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21

父亲的牛把子队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万强

集体化时的生产队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生产队不仅有队长、副队长,而且配有牛把子队长、妇女队长、会计等。

老父亲这一生很平凡,没干过惊天动地的事,是个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农民。

年轻时会做豆腐、红薯粉条,养过蜜蜂,最多时养到20多箱,不过这些都是业余干的。父亲干时间最长的就属牛把子队长了!

集体时我们生产队有200多口人、200多亩耕地,最多时喂有6头牛、一头驴、两匹马,也是一支不小的队伍。当时光牛把子就4个。

说是牛把子队长,其实同饲养员牛把子没啥区别,没有特殊待遇,就是喂牲口搞耕种从事运输生产。甚至是要干在别人前头,休息在别人后面,付出的要比别人多,只是工分比一般劳动力高一点,一般一天一个劳动力是12分,牛把子是15分。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农业活季节紧,耽误不得。尤其是每年的秋收种麦季节,时间非常关键。加之过去农业种植没有机械化,全凭大牲畜耕种,小麦种植对耕地的要求条件高,需要三犁九耙。耗时长费力气,每犁一次地都得十天半个月。而且大部分时间中午是人回去吃饭,让牲口卧地休息不卸套,下午接着干。

我记得生产队每次犁地头耙地边时,多半都是挤在又饥又饿的晌午或下午较晚的时间,往往这时候也占不住更多的人更多的犁耙。

人困马乏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多干,唯有父亲和他的牲口还在忙活。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别人把父亲的付出当成了应当应分。谁让你是牛把子队长呢。

父亲这样干不仅自己受累,牲口也跟着遭罪。所以说父亲整天吃饭都没有应时过。尽管他在牲口的饲养上一样付出,但经他使用过的牲口,从没有上过膘。因为他使的牲口要比别人多一倍的付出,而吃草用料是一样分配。

干牛把子也是个体力活,既绑人又费力气,大牲口每天两头都需要进食,有时难免会有个病痛之灾的。况且大螺子大马的都还需要吃夜草。那年头父亲很少在家,白天忙生产队里的耕种运输,夜里忙着照应牲口。生怕有任何闪失。

父亲非常爱惜他喂的牲口。我记得有几次马得紧肚疼,都是父亲到兽医站找兽医给治疗的,每次在打针用药的同时,父亲还会按照医生的嘱托,通宵达旦地牵着马在临坡路上游走,直到马排出粪便,病情好转才放心休息。由于父亲积累的这些经验,在关键时候还真是派上了用场。

不用说老父亲在农业耕种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经过他使用的牲口耙出来的土地,不仅平整、坷垃少、虚翻诺实,而且有边有样,种植出来的麦子出芽率高齐整,效果特别好。但我清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干什么事都是如此。耙地也需要抓火候,早了不行、晚了更不行。要想把地耙匀、耙平,把坷垃耙烂,不仅需要正着耙、倒着耙,更需要耥耙、圆边,三番五次地折腾。一块五六亩的地耙下来,有时把牲口累得通身都是汗,要不然就甭想达到想要的结果!

除了这些,老父亲在驯服牲口方面还有一套经验和方法。我记得那一年,生产队在原有骡驴各一匹的基础上,从内蒙古购回了一红一黑两匹马。这些马尽管很便宜,但由于个头小,不懂号头,而不好使用。但最终还是被父亲调教驯服了。

父亲由于常年饲养大牲畜的缘故逐步积累了治疗牲畜疾病的经验,像耕牛精神不振,不愿进食,他通过观察牛鼻子出汗与否就能断定是不是患了感冒之类的疾病。通过配制葱姜熬制成汤让牛饮用,就会很快使其痊愈。

我记得有几次牛感冒不好好吃草,父亲还让母亲熬制米汤给牛喝。耕牛不食肚胀之类的疾病经他用土方治疗就能恢复。像骡马不进食,长卧不起,经他一观察就能测定是得了什么病,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用土办法能治疗的话,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请兽医治疗。像大牲畜一旦得了紧肚疼,除请医生治疗外,是不能让其躺卧的,需要不停地让牲畜走动,否则治疗不及时就有可能被撑胀致死的。

生产队时不管人还是牲畜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不管秋季麦季都会忙个不停,冬春季节也是如此,冬天农闲时队里的牲口就会被集中起来往地里转粪。那时候一俱牲口一年下来积攒好多牛铺粪,牛把子的任务就是负责装车、卸车,还要把拉到地里的粪一锨一锨地摊撒到地里。这些事刚一忙完,春耕生产就要开始了。

就这样父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干着,直到集体散伙,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才告别了牛把子队长的工作。

1984年,生产队解散时,那时候农业机械化还没普及,由于我们家人多地多,耕种任务大,没有大牲畜还真不行。集体分家时,队里的一红一黑两匹马作价给了我们家。这项伺候使用大牲口的事自然落在了父亲身上。

好景不长。母亲患上了绝症,两匹马也没有逃脱被卖掉的厄运,并为此花光了所有积蓄,但母亲的病依然还是没有治好,三年后母亲还是离开了我们。

由于没有了牲畜,那些年我们家的土地耕种不得不靠亲戚朋友去帮衬接济。

如今,父亲虽然已经离我远去,但遥想当年,老父亲跨马驰骋、踩耙整地、扬鞭催驾、挥鞭耕种时那威武、潇洒、英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浮现眼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