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燕见习记者陈炫羽通讯员甄林)“言为心声,表为内生。现在俺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7月2日,睢县河堤镇张路渊村党支部书记崔慧平谈起该村的发展,满是自豪。
走在张路渊村,记者看到,大街小巷、文化广场、街心花园……到处井然有序,环境整洁美丽。
乡村要发展,产业为支撑。近年来,张路渊村“两委”紧紧围绕县、镇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带头作用,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全方位打通村民致富渠道。
党建引领促就业。该村利用项目资金,建立50座蔬菜大棚,发展“羊肚菌+西瓜+蔬菜+毛豆”种植模式,并实行“干部带头干,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示范带动“头雁工程”,镇、村干部共承包大棚23座。目前,该村共发展辣椒、大蒜、药材、大豆等经济作物1000余亩,农产品销往广东、上海等地。
“今年俺家种植的3座大棚的西瓜已全部出售,新鲜大豆第一茬已售完,第二茬也已开花结荚,亩均年收入预计1.3万元。”河堤镇干部郭杰的父亲郭占亮说。
养殖迈上新台阶。“我毕业后返乡发展生猪养殖业,现在有存栏母猪3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年收入30万元。”该村村民郭方波说。如今,郭方波不仅自己致富,还带领全村人发展养殖业,他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创业青年和市县劳动模范、返乡创业优秀青年等。
文化产业链条化。据了解,张路渊村的文化产业是该村支柱产业。村民郭伟超在北京成立了汇海博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从事该产业的人员近百人,有26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成立26家文化教育科技公司,他们在文化用品购销业务上相互联系,形成了全国性的产业链,全村文化产业年收入达3000万元。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解决“一老一小、留守妇女就业、和谐乡村建设”问题,该村“两委”招引郑州生日蛋糕装饰品手工作坊入驻村里,为留守妇女、孤寡老人开辟致富渠道。该村留守妇女张英表示,这份工作简单自由,不误干农活和照顾家庭。“俺村村民卫华今年75岁了,每天还能挣30多元呢。”张英说。目前,该村有30多位孤寡老人、留守妇女从事此项手工制作。该村还打造5分钟生活圈,村内开设农家书屋1个、卫生室2所、中型生活超市3个、农资门市部1个、建材销售部1个、砂石料场1个,不出村就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村民富,乡村美,社会和谐才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崔慧平说,目前,该村修通了三纵两横村内道路,实现村民水泥道路户户通;实现全村电网改造升级,电表以上电缆全部由村委会负责,减轻了群众负担;实现卫生整治网格化,推行村委会干部和保洁员捆绑式制度,保障村内、户内垃圾日产日清,打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