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以来,郑州的刘女士晚上下班后,都会带11岁的女儿到篮球场锻炼,想让宅在空调房一天的孩子动一动、出一出汗。但近日接连看到羽毛球运动员比赛时猝死、广西16岁少年运动时心脏骤停等消息后,她和家人不免有些担忧。
哪些人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预防意外发生?运动中遇到类似情况,如何更好地保护队友?7月9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多位专家,他们的解答给了我们更好的警醒。
□本报记者郭培远通讯员张晓华
普通人也会发生运动性猝死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运动还真不是想怎么动就怎么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肺功能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赵桂华提醒,不当运动除了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更可怕的是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赵桂华介绍,诱发的猝死主要与心脏和脑血管疾病有关,中暑、滥用药物等其他原因也会诱发猝死。剧烈运动,尤其是在高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可诱发中暑,甚至导致死亡。
“运动性猝死不仅发生在职业运动员身上,也常发生在普通健身者身上。”赵桂华介绍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性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33.98%,其次是踢足球、打篮球。
赵桂华提醒,有夜跑习惯的上班族,尤其应该注意运动量的把握。白天工作繁重,夜间大强度的锻炼并不会让身体放松,反而会导致心肺负荷加重,增加猝死风险。
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
运动爱好者怎么把握适合自己的运动量?赵桂华建议,一方面,避免运动负荷过大。“这个可以用心率来衡量运动负荷,一般来说,(220-年龄)是可以承受的最大心率。”另一方面,可以到医院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检查,了解自己身体的运动限量。这是一种客观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运动风险、心肺功能状态、人体承受高原的能力、预测日后患高血压病的风险等。
赵桂华说,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肺功能科接诊过许多运动达人,他们自述运动时出现胸闷、心慌、乏力等,但心电图、肺功能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最终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检查,发现了血栓、心律失常等隐匿性疾病。“医生会根据他们的心肺运动试验检查结果,开具详细的运动处方,帮他们定制适合的运动方式,以降低运动风险。”
队友突然倒下,应该这样做
“运动性猝死往往紧急而凶险,死亡率相当高,救治速度则决定了患者的生死存亡。”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区心内科主任董淑娟说,不久前,她和她的医护团队就曾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篮球爱好者,早上他跟队友打球时突然晕倒在地,四肢抽搐。幸运的是,队友恰好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见状立即冲上前持续为他进行心肺复苏。
短短几分钟后,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董淑娟及其团队为患者植入了全皮下除颤仪S-ICD,患者后来很快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
“患者属于运动诱发的特发性室颤,没有队友那几分钟的心肺复苏,就没有后面的救治机会。”董淑娟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会一些现场急救知识。董淑娟介绍,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因此,如果发现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昏倒,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呼喊其他人拨打急救电话。运动性猝死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可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进行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