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种纯粹就是志愿者的生活。
作为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入组5年来服务了很多观众,从风华少年到耄耋老人,从欧洲学者到非洲学生,从普通观众到政府官员……聆听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收获了很多真诚的赞赏,带来了很多暖心的感动,也衍生了很多美好的故事。
跟一个几近期颐的婆婆发生“忘年交”的开始是在2023年6月1日傍晚的郑州花园口泥马渡康王石碑处。那天我和一位在花园口附近工作的志愿者老师一起在观黄河落日,感恩自然的光影将人的剪影衬托得意境悠远。忽然,一阵爽朗的笑声传过来,一行人簇拥搀扶着一位慈眉善目、衣着素净的婆婆在黄河岸边的栏杆处一边拍照留念,一般感叹着母亲河的静谧与辽阔。婆婆沿着岸边的栏杆慢慢欣赏,路过我面前,相视一笑,我下意识地问了句:“婆婆好!您老好有福气啊,身体安康,儿女孝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婆婆笑眯眯地握起我的手说:“我今年96岁了,这次回河南老家来看看。现在四世同堂我觉得很幸福,要健康地活到100岁啊!”我笑着回应:婆婆,我可算是遇见对的人了!看您这么有品位,不如让我邀请您去河南博物院看看,那里一眼千年一览中原文化,华夏文明……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和我们孩提时交到好朋友一样快乐。在家人的见证下,在我志愿者老师朋友的见证下,我们这一老一少的忘年交在黄河边、夕阳下留下了很多欢声笑语的对话,留下了很多拥抱牵手的合影。
2023年6月4日,从“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的常展展厅出发,婆婆一边牵着我的手一边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解,这位90多岁的老人硬是跟随两个小时听完了整个展厅的讲解。讲解结束后,我在河南博物院志愿服务日志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参观河南博物院观众里年龄最长的是来自北京的96岁的婆婆,她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眼神清澈,谦和有礼。她过耄耋近期颐,在亲人陪伴下观黄河落日,看中原文物。”
一晃一年的时光匆匆而过,2024年6月22日婆婆又跟孙子提起郑州的好朋友,再次盛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那是一个星期二,天气一如既往地燥热,可是一想到要跟婆婆见面内心也是快乐无比,婆婆的外孙说婆婆都已经高兴好几天了,就盼着我去呢。婆婆的家在北京五环外的火箭院家属院,婆婆的儿子早就在楼下等着我了。婆婆一见到我就拉着我的手在沙发上坐下,与我几番畅谈。
婆婆听力因为年龄的关系弱了一些,但是思维反应敏捷、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她给我讲从出生到现在的历史:婆婆1927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婆婆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从小就教授她四书五经,婆婆从中学毕业后加入抗日女子军校,在战火和硝烟中成长起来,后来从部队转到京城的火箭系统工作,兢兢业业一直到退休。讲到兴头处,婆婆拿出一本红色丝绒缎面的册子,上面赫然压印着“红心永向党”--一院离休干部“喜庆党的二十大,深情送祝福”活动集锦,里面都是各个研究所的离休干部年轻时的黑白花边照片和现在退休后的照片以及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祝福……
聊着聊着,提起运动,她还兴冲冲地问我会不会打乒乓球,身为运动健将,号称全“球”通的我当然会了。我和婆婆就在室内的餐桌上来了一场小型的餐桌乒乓球运动,婆婆虽然手脚没有年轻时灵活,但是打球速度和反应依然敏捷,一副不服输的劲头要坚持打30回合不能停。乒乓乒乓的声音在室内回荡,这声音叩响的是一位年近百岁老人老当益壮的节拍,这声音奏响的是一老一少纯真友情的节拍,这声音更是婆婆百年健康平安祝福的节拍……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到了离别的时刻,婆婆依依不舍非要留下住宿、吃饭,我给婆婆说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看她,再续我们这一老一少的忘年情谊。我深信我们河南博物院志愿团队的每位老师在服务的过程当中都遇到过这些无声的感动,这种精神上的纯粹的快乐就是我们一如既往恪守初心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