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在没做“皮试”的情况下,一针“破伤风”险些要了2岁的郜泽松的命,在秦伶俊大夫的救治下才重获新生;49年后,年过半百的郜泽松,寻访到秦伶俊,当面跪谢救命之恩
□许金安阮现武
“叙了叙旧,都加了微信,以后不光过年过节,平时也会相互走动!”继6月29日跪谢秦伶俊大夫后,7月4日又携全家宴请了秦伶俊一家,8月12日,说起不久前的经历,郜泽松“心里舒坦多了”。
这个盛夏,对于郜泽松来说,是最有意义的,“见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
郜泽松,51岁,原是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东庞社区居民;秦伶俊,83岁,偃师区高龙镇卫生院返聘大夫。50多年前,庞村镇与高龙镇同属偃师县。
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时间回到49年前的1975年春夏之交。2岁的郜泽松跟随两个姐姐玩耍时,不慎掉进村外的水渠里,磕破了头,血流不止。在村卫生室包扎后打破伤风针,由于没有做皮试,一针下去导致过敏性休克,郜泽松身体抽搐、小便失禁,心跳停止。此时,村医束手无策,郜泽松的家人感到绝望。
郜泽松说:“父亲后来告诉我,他抱着我时,我全身颤抖、浑身冒汗!”
“快找秦大夫!”慌乱中,围观群众不知谁喊了一声。很快,秦伶俊被好心村民紧急叫回,用传统“汗针”疗法,经过40分钟全身扎针后“起死回生”。
秦伶俊时任偃师县第二人民医院高龙镇卫生院大夫。1974年至1975年间,他和另外两名医生在庞村镇庞村驻村,进行“肺气肿”病理调查。他们住在一所小院里,平时不看病,村民只知道他们的姓。
第二天,郜泽松的父亲从地窖里取出仅剩的一筐苹果,还定做了一面锦旗,送给“秦大夫”。
幼小的郜泽松对那次劫难没有太多印象。当时,通信不发达,郜泽松初中毕业后,一家人搬到了洛阳市区,对“秦大夫”的印象慢慢“模糊”,但这份恩情,郜泽松的父母一直记在心里。
“孩子,做人要懂得感恩!”从记事起,郜泽松的父母就告诉他,救他的人是“秦大夫”,经常讲起恩人的“灵心妙手”。
“父母有父母的表达,我有我的方式。”随着年纪增长,郜泽松对“秦大夫”愈加敬重:“那时交通条件差、医疗条件有限,如果没有‘秦大夫’,我肯定没命,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定要见到救命恩人!”
后来,他和家人多方打听,却始终没有结果。
缘分再次出现,是在49年后的2024年6月初。
郜泽松酷爱书法,年轻时从事过多项工作,后来在偃师区一家煤业机械公司工作。只要不出差,他就待在工作室进行书法创作。他从事书画装裱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小时候的经历,对他的心愿也都很上心。
高龙镇一家公司的负责人也是秦伶俊的患者,想以赠送书法作品的方式致谢,让装裱店推荐“好写手”。装裱店店主看到内容里有“高龙秦大夫”“针灸”等内容时,第一时间想到了郜泽松。
后经证实,“秦大夫”就是郜泽松要找的人,他们一家万分激动。郜泽松满含深情,精心为这家公司负责人书写了赠送给“秦大夫”的40字“小六尺”书法作品。
郜泽松也迫切想要当面致谢。在这家公司负责人和装裱店店主的陪同下,6月29日上午,郜泽松一家带上了厚礼,从洛阳市区驱车前往高龙镇卫生院,他们还租了一辆小货车,拉上了巨型匾额。
“秦大夫,多亏了你呀,要不是你,哪有我现在的这个家啊!”见到秦伶俊,郜泽松70多岁的父亲老泪纵横。郜泽松的女儿献上鲜花说:“谢谢爷爷,救了我爸爸!”郜泽松跪谢,并送上了亲笔书写定制的“华佗神针”匾额。
此情此景,让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无不动容。
秦伶俊为人低调,兢兢业业从医65年。他精通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擅长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疼;采取中医和针灸,对中风偏瘫后遗症、面瘫、小儿脑瘫等也有独到疗法。
“都把这事忘了,当年驻村时是救过一个姓郜的小孩,好在当时天气热、好扎针,想不到如今都这么大了!”秦伶俊平静地说。
7月4日,当见到秦伶俊的儿媳妇时,郜泽松一家又惊又喜。
“真想不到秦大夫这么低调!秦大夫的孩子也是医生,儿媳也是东庞社区人,几十年了,对在儿媳妇老家救人的事只字未提!”郜泽松的父亲说。
郜泽松在洛阳市区高中毕业后,到郑州上大学,后来涉足多个领域,年轻时候常年奔波在上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他乐善好施,时常参与扶贫济困、爱心义写、公益书法培训等活动。
秦伶俊曾任中华针灸学会理事、洛阳市中医理会理事、偃师区针灸学会副会长,是偃师“名医专家”。2001年退休后,被高龙镇卫生院返聘,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方圆百里群众和患者的交口称赞。
郜泽松说,“爱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能见到救命恩人,是自己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