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办工厂诞生记昔日窑洞成民宿 村里美景变财富图片新闻亲近自然一座大棚一年赚三份钱从一粒芡实到一个品牌跑船累了,就上来歇歇脚一水两养稻香蟹肥菌菇轮作效益倍增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12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27

乡土专家石灵水探索“一棚三种”--

一座大棚一年赚三份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黄红立

通讯员樊晓娟陈金中

“羊肚菌上种甜瓜,循环农业新玩法;四月菌、六月瓜,八月寒蒜连着茬;棚不闲、效益佳,地里种出金疙瘩。”这段在伊河两岸流传的顺口溜,说的是嵩县“乡土专家”石灵水推行的“一棚三种”种植模式。

8月18日,嵩县德亭镇野胡沟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棚里,一袋袋摆放整齐的菌包上一簇簇鸡油菌长势喜人,菌帽肥厚,菌香沁人。

“7个大棚约10万袋菌包,每年能采摘5茬鲜菇,每茬能采收约5万公斤,每公斤售价30块钱,收入十分可观。”合作社负责人石灵水介绍说。

1968年出生的石灵水,年轻时在洛阳当过厨师,经常接触生态食材的他,有一个种植食用菌的梦想。2016年5月,他回到家乡德亭镇段坪村,租下30亩河滩地种植食用菌。

石灵水说,当初他种食用菌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嵩县食用菌声名远扬,市场潜力大;二是段坪村生态好,野生菌类多。”

万事开头难。当年,因技术不过关,石灵水的10万袋黑木耳几乎绝收。“一定要学到技术,把食用菌种好!”石灵水暗暗发誓。

为学到先进的技术,石灵水参加培训、外出考察,还请来了省里的食用菌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努力,石灵水终于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

2017年,他精心种植的8万袋食用菌出菇率99%,挣到了第一桶金,并注册了野胡沟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8年,石灵水探索出了“赤松茸-黏玉米-羊肚菌”轮作模式,带动6个乡镇发展食用菌种植2500余亩,帮助100多户困难户增收致富。

“一棚多用,菌瓜轮作,让高效农业成为富民产业”,成了石灵水新的梦想与追求。

“菌瓜轮作,就是利用食用菌没有吸收完的营养,种植西瓜、甜瓜。”石灵水说,“上市早的西瓜、甜瓜,每公斤售价5元,按亩产3000多公斤计算,可以增收1.5万余元。”

2023年,石灵水与河南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洛阳综合试验站、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联合,集成出了“羊肚菌-西甜瓜轮作高效种植新技术”,种出了高品质、好口感的西瓜、甜瓜。

瓜罢园后,石灵水往往会再种上一茬蒜,让大棚一年四季都不闲置。在他的合作社里,长期和季节性用工30多人,每年工资开支30多万元。

8年来,石灵水从“门外汉”成长为“种植能手”,把一个个小菌棒变成了一把把“致富伞”。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