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
9月22日,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设施大棚里黄瓜、番茄等蔬菜长势正旺。
一进入大棚,基地负责人贾治林就说:“咋样,种得漂亮吧。”他蹲下身来,一边指着作物根部,一边扒拉着土,接着说:“漂亮的关键是看土壤咋样,土好了,根系就发达,种啥都能种好。”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设施蔬菜的高效益确实吸引人,但想要种好蔬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学院蔬菜专家李新峥介绍说,近年来,番茄“小叶”、黄瓜“瓦瓦叶”、辣椒死棵等设施蔬菜种植中的一些“疑难杂症”越来越多,从表面上看,是病害作祟,但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是土壤出问题了。
根靠叶养,叶靠根长。“专家们带来的新技术,一下就把设施蔬菜的土壤问题解决了!”贾治林说,他从十几岁就开始种植蔬菜,发展到现在的130亩大棚,能种出好蔬菜,得益于夏季高温时采取的一项新技术:设施蔬菜残体原位还田+高温闷棚土壤处理技术。
这项技术由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专家团队自主研发,被列为2024年河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
实际上,对于贾治林这样的“老把式”,利用夏季高温闷棚并不是新鲜事儿,但专家提供的新技术更加系统:将蔬菜残体粉碎后平铺,均匀撒上腐熟菌,翻耕后铺设地膜,再利用地膜下的滴灌带浇水,保证土壤15厘米深的土层充满水分,之后覆盖棚膜。
“密闭的大棚、较高的温度,相当于给大棚土壤创造了一个闷蒸的环境。”李新峥说,这样能有效杀灭土壤里的虫卵、病菌孢子等,待高温闷蒸结束后,揭去地膜和大棚棚膜进行通风,等土壤水分合适时,进行土壤旋耕即可。
对于贾治林来说,除了高温闷蒸之外,新技术还带来了不少意外收获:以往蔬菜残体处理的难题迎刃而解,还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
河南是设施蔬菜大省,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达33个。李新峥说,以番茄、黄瓜、辣椒等果蔬为主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每亩设施蔬菜产生新鲜残体(秸秆)约1万公斤,多的可达2万公斤。种植户通常在采收结束后,将大量的蔬菜残体随便丟弃在田间地头,甚至晾干后进行焚烧,既浪费了有机资源,也存在污染。现在,利用“设施蔬菜残体原位还田+高温闷棚土壤处理技术”的种植户越来越多,既能防治土壤病虫害,还能解决蔬菜残体处理难题,同时又能提高土壤有机质,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