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力文刘景华)11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会上,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相锋介绍,近年来,三门峡全市上下锚定“两个确保”,抓实“十大战略”,聚焦“13561”工作布局,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团结奋斗、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坚定走好转型之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三门峡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培育“8+6”产业集群,推动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黄金产业、铝产业形成全产业链,黄金产量连续40年居全国第二,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全市铜箔产量达到7.8万吨,居国内第一,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全面实施首位战略,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较五年前增长139%,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2%,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引进院士57名、高层次人才团队251个、高层次人才740名,实施人才项目240个,能源与环境(三门峡)国际联合实验室、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好态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枢纽经济加快发展。三门峡谋划实施了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豫西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同时,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进口铜精矿属地检、三门峡自贸联动创新区顺利获批,整体通关时长缩减85%以上。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三门峡先后实施了18条黄河支流综合治理、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等重点工程,已建成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累计完成矿山治理12.45万亩,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城市名片更加亮丽。三门峡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建设,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先后推出“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花开中国·文明溯源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了三门峡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