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助力山区乡村振兴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探析融入周恩来精神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聚焦科教融汇助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6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1-19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探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武运波樊奕舒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支撑,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文化战略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以创新为牵引,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探析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新技术是中枢动力、新组织是显效动力、新环境是根本动力,三个系统有效集成、协同统一、相互联动,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新技术是中枢动力

技术应用、设计革新、模式转变

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枢动力。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先进技术的融入不仅极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为文化产品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更加广泛的传播渠道,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方向发展。

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技术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感知,也大大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面,3D打印技术使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能够快速、精准地制作出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设计革新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元素,现代设计理念与这些传统元素的融合,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文化产品。例如,在建筑设计领域,将传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场馆和旅游景点建筑,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些设计革新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应用和设计革新共同推动了文化产业模式的深刻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模式以线下展示和销售为主,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OMO)的模式逐渐兴起,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从单一的产业发展向产业融合转变。我国的农业、旅游、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在特色农产品采摘体验中融入民族文化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体验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这种模式转变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灵活、多元化,为中枢动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组织是显效动力

组织优化、跨界融合、激发潜能

新组织形式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显效动力。组织优化涵盖了文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以及整个产业层面组织形式的改进。从企业内部来看,通过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文化企业能够更高效地配置资源。在产业层面,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加强了文化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行业协会能够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协调各方利益,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向着有序、高效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创新动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日益深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例,文化企业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将民俗文化展示与农业观光采摘相结合,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能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这种融合模式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组织优化和跨界融合共同作用激发了文化产业的潜能。这种潜能的激发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人才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在优化的组织环境和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下,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汇聚在一起,他们的创意和能力在跨领域的合作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次,市场潜能得到了挖掘。通过跨界融合,文化产业拓展了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领域。

新环境是根本动力

政策激励、需求导向、提质增效

新环境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政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激励角色。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我国为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激励措施犹如催化剂,激发了文化产业的活力,为其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求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体验需求的多样化,文化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国内游客对独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游客渴望深入体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这促使文化企业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家访游、历史文化主题游等。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我国的手工艺品、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等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文化需求,使文化产业发展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政策激励和需求导向共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在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企业有动力和资源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例如,在政策鼓励下,我国的影视制作企业加大了对拍摄设备和后期制作技术的投入,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同时,以需求为导向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效率提升,以更快的速度响应市场变化。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创新营销模式等方式,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这种提质增效的过程使得文化产业在新环境下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武运波,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任编辑;樊奕舒,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本文为新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培育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新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4CPY001。)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