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助力山区乡村振兴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探析融入周恩来精神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聚焦科教融汇助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6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1-19

聚焦科教融汇助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秀娟姬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其中,关于“科教融汇”的新提法首次将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统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视,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明了新方向。科教融汇,即科技元素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交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贯彻科教融汇理念,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政策部署、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顺应国内产业转型需求、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档升级的必要之举。因此,深入分析科教融汇赋能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思想到行动

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

制度建设是促进“科”与“教”融汇串联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逻辑起点。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必须秉持从思想到行动的建设思路,有序推进科教融合理念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水平。

一是完善科研制度。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专门的科教融汇责任部门,由该部门统筹推动校内各行政、科研、教务等管理部门的交流,在多方协作配合下共同制订科教融汇视域下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联合出台科研活动开展规定,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将科学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之中。要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制定技术知识开发与讲授的标准,以科研工作为纽带,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地掌握前沿行业发展动态,避免人才培养工作落入阐发式、跟随式的窠臼之中。

二是健全评价制度。在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实时反馈。要丰富评价方式,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科技发展研讨会等活动来广泛采集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技产品应用能力。要优化评价指标,除专业水平、创新与实践能力外,还要将学生对科教融汇的理解、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高精尖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增强评价活动的合理性。要扩展评价对象的覆盖面,将职业院校辅导员、管理者、专业课教师等育人主体视作评价目标,全面考察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理论应用等与科教融汇有关的能力素养,确保教师能够以新兴理念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三是优化激励制度。校企合作与科教融汇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具有完备的科研设施,而企业的介入能够为职业院校的科教融汇活动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人才学习活动与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不过,校企合作在利益回报方面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这导致多数企业缺乏合作意愿。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类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共同编制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与科教融汇资源库。此外,高校也要主动寻求校外力量的帮助,积极引入技术攻关项目、科学创新案例,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个体到群体

配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梯队

在科教融汇视域下,师资队伍是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引擎,教师对科技工具的掌握程度及其自身的科技素养与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程度。因此,职业院校应当沿着从个体培训到群体提升的逻辑机理,打造契合科教融汇理念要求的人才培养梯队,切实扭转教学团队结构单一化的现状。

就个体层面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应当秉持“育人先育己”的学习精神,切实提升自身对科教融汇的理解及相关专业技能掌握水平。职业院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应当设计以科教融汇为主题的定期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时代眼光与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必须涵盖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使用、职业发展指导等内容,确保教师能够顺应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要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校外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敦促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变化规律,以此提高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改革趋势的契合性。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教育交流等活动,将教师、校务管理者、校外专家、企业优秀员工等多方主体汇聚起来,共同就学生培养的思路展开探究与交流,以此激活教师的思路与灵感。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交流空间从现实拓展到虚拟场域,使相关讨论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学术交流的实效性。要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使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深入一线,了解科技的发展动向,为学生人才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就群体层面而言,职业院校应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模式相比,职业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为全面落实科教融汇,增强学生人才培养效能,职业院校必须建立跨学科融合型师资队伍。要推动跨学科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内部组成的多元化水平。要选拔具有不同教龄、教学风格、科研经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科教融汇育人队伍,确保团队内部成员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综合需求。也可以借助集体备课、团队会议、线上交流等手段促进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分享自身的专业经验,并在多方协作的过程中共同制定并调整育人工作计划,打造更为丰富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此外,还应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从校外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优秀员工等到校指导工作,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性。

从课程到教学

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资源

科教融汇不同于简单的科教叠加或科教结合,而是强调科学与教育两个领域的一体化发展。职业学校应在校内教育场域中串联融通校内外科学技术资源,打造覆盖静态课程与动态教学的全面化资源供给体系,为人才培养筑牢基石。

第一,联合校外主体共建课程资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科教融汇理念的指引下,职业院校必须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的教育实效性。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与校外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便获取企业最新的技术要求与行业结构变动。在院校主导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校方应当确立正确的合作导向,尽可能以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的用人与科技发展需求,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会因合作项目而减损,以此提升社会企业的合作意愿。职业院校也可以借助企业的技术空间、科研实验室等开设实操型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依托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开设“双师型”课程。校方可以直接聘请企业员工、领导者到校参与教学,推动形成课程之所教即学生岗位工作之所需的课程建设成果。校方应当意识到,科教融汇所强调的“科”不仅仅限制在科学知识层面,还包括教学所需的技术载体。对此,职业院校应打造智慧型教学场景,借助VR、AR、AI等新型技术构建交互式、沉浸式课程情境,提升人才培养的趣味性与时效性。

第二,立足实践需求,融汇教学资源。在科教融汇理念的指导下,职业学校应坚持技术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摒弃传统的“流水线”“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丰富人才培养方式。要以立地式研发重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的科技研发案例与真实企业项目,提升教育资源与职场内容的黏合度。要顺应新型科技发展规律,借助虚拟课堂、线上课堂的时空优势汇集教学主体、整合教学资源,并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在虚拟空间中展开理论与实践学习。在文化育人层面,职业院校应当营造“技术赋能、科技强国”的良好教育氛围,在校内的讲座、海报、图书展示、校园庆典等载体中广泛渗入科教融汇理念,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敢为人先、刻苦钻研的科研素养。

(作者系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