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皎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传播格局被颠覆,错综复杂的信息内容交织游走。人们不再倾力追寻真相,而是情感化地选择“其认同的真相”,“后真相”成为当前时代症候。当情感立场僭越真相,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滋生提供了温床,历史虚无主义在后真相时代产生全新流变,以煽动性和隐蔽性牵引民众情绪,导致民众价值观念异化。本文将浅析后真相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样态和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关纠治之路。
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样态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历史虚无归属于真相虚无的范畴,后真相和历史虚无主义相互耦合催化,即后真相提供便于历史虚无滋生的舆论环境,历史虚无也导致后真相特征进一步加剧。
另类真相历史确定性虚无。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建立在对历史史料的考察和对社会主流历史阐释的学习。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下,受众难以获取全面完整的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择选“历史碎片”,建立所谓“有理有据”的表象,以掩藏其险恶用心。一是编造“秘史”“回忆录”“日记”等攻击污蔑共产党。二是披着学术探讨的外衣,以“新视角”“新史观”解读历史,最终对历史虚无主义投诚。
情绪至上历史理性虚无。后真相时代,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现有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情绪化的内容更易被分享和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以人民朴素情感为切入点,削弱人们对于历史的理性判断。一是将观点断言化和艺术化,给予受众情感想象空间。二是轻史实重情感的“爽感历史”,只考虑受众情绪的本能,停留在个人爽点上进行反复情绪直给。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快感集中、人物扁平、情节简单的叙事,戏说民族历史,矮化人民英雄,牵引受众对民族历史轻松化概括、对人民英雄庸俗化理解。
群体极化历史共识性虚无。后真相时代极易诱发大众非理性情绪。相似意见者因为内容选择偏好而快速聚合成群体,通过群体作用,原本的群体观点向极端化演化。历史虚无主义者混迹在历史虚无主义易感群体中,制造虚假民意,激化社会非理性情绪,消弭受众对于历史共识的信任,如利用贫富不均的仇富情绪,恶意抨击改革开放的成功。
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机理
传统媒体话语权失灵。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下内容生产空间开放共享。相比自媒体而言,传统媒体受到严苛的制作审核流程限制,在传播时效上具有先天弱势。海量UGC内容,也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生存空间被反复挤压,传统媒体话语权失灵,这也致使传统媒体对历史解读权和引导权稀释,历史虚无主义见缝插针渗透至舆论场中。
商业利益下流量裹挟。在平台驱动趋势下,内容价值体系被颠覆,流量至上,不迎合大众喜好的文化是无法产生商业利益的。浏览量等可视数据成为内容价值的判定标准。部分内容生产者为博取流量开始向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刻意制造颠覆受众传统认知的观点,以迎合用户猎奇、被关注等心理。
受众禁锢于信息茧房。新媒体时代平台,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平台算法逻辑,根据不同圈层用户画像“投其所好”,实现历史虚无主义观念的传播。同时,基于算法推荐逻辑,历史虚无主义易感人群被禁锢在信息茧房中,原有政治价值观被进一步固化,最终形成封闭的错误认知。
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纠治之路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后真相时代下,情感取代现实,理性让渡立场,历史被一次次解构、扭曲、重塑。长此以往,将瓦解中国人民的思想根基和价值认同,最终造成政治和社会动荡。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纱。
夯实正史认识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坚持贯彻落实“四史”学习教育。由党员作为发声筒,带动群众学习“四史”、坚定历史自信,让正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推进平台综合治理。网络平台应自觉担当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责任,建立健全甄别-打击-宣传治理机制。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建立历史虚无主义频发词数据库,严密防范压制相关行为,对疑似历史虚无主义标签化提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推进独立谣言治理平台建设,及时剔除历史虚无主义相关言论。向被触达用户及时推送正确历史信息,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危害。
坚持独立理性思考。群众应提高媒介素养,筑牢明辨真伪的意识屏障。通过丰富信息接收渠道,交叉验证确保信息真实可靠,矫正“信息茧房”导致的价值偏向。坚持批判性独立理性思考,避免被情绪化的言论左右。在舆论场中要敢于对历史虚无主义亮剑,自觉维护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