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宏
在全面深化“五育融合”及推进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基础作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为切入点,明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应然之举、探析劳动教育的必然之策,为健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五育融合”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以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相互关联性和融通性为依据,以“五育融合”推动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为支撑,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其特色鲜明的实践性为依托,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进而为“五育并举”局面的构建提供支撑。“五育融合”视域下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技能和素质素养的同步提升,为社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应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推动“五育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的综合价值功能,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多主体共建、多措施并举的劳动教育创新体系。
明确劳动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实践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并在此指引下,将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创造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以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劳动的好习惯;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应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将劳动教育及“五育融合”理念融入人才优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建立保障机制,由学校党委、行政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机构,统筹安排劳动教育各项事宜,确保劳动教育工作在目标的指引下有序推进。同时,学校体育部、艺术教育部以及后勤保障部等部门需积极配合劳动教育部门的工作,形成校内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构建校内外高效联动的机制,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社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等校外主体,针对劳动教育工作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实现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多方联动模式下实现协同育人。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课堂理论教学和校园实践活动为双重主线,打破高职院校专业与年级的限制,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理论教学中应吸收当今时代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将其融入劳动教育教学中,结合各专业发展前景和教学特色,设置教学内容、编写教本教材,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要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始终围绕“五育融合”理念构建涵盖其他“四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相关课程,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达到“五育融合”的效果。此外,还要围绕劳动教育这一主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活动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教育文化环境。
校外实践活动是延伸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巩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劳动实践机会。例如,引导学生在实习就业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促使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促使学生积极践行劳动观,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互动与融合。
[作者系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1SJB035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