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河南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研究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创新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9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26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创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邹丹丹

高校音乐课程作为培养未来音乐人才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发展。而音乐教学课堂的设计与实践,也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质量。“三全育人”理念下,如何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用,构建一种既富有创造力又具备实效性的音乐课程育人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能、激发潜力,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创新价值

音乐是人类语言和音乐艺术的总和,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审美传递、美育实施、品格塑造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并可助力学生将这些思维方式灵活地应用到其他专业的学习中,从而增强思维的多样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首先,创新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可以为高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大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音乐课程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部分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由此可见,创新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可以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高校的特色及优势,助力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创新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音乐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并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史学习及作品欣赏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历理解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助力其抒发情感,让大学生在学习与欣赏中思考和成长。

再次,创新音乐课程育人模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进而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音乐课堂中的即兴表达可以让学生的听觉更加敏锐,培养他们精确的音乐节奏感,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创造能力。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音乐课程育人模式创新路径

以人为本,形成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新时代的音乐课程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形成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让教育方法与内容契合学生的发展阶段与个人特性,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与潜能。

高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构建社会实践平台等方式,促进不同教育主体间的交流协作。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家长在家庭中塑造品格、培养习惯;社会各界则提供实践机会、拓宽视野。各方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育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育人系统合力,为

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栋梁,推动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综合培养,实现全过程育人的有效衔接。在课程设置初期,要注重基础音乐理论与技能的传授,如乐理知识、声乐演唱基础、乐器演奏入门等,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音乐知识框架,同时融入音乐史与音乐文化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培养其文化素养与审美感知。这一阶段犹如大厦之基,可引导学生踏入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随着学习的深入,要开设多元化的音乐专业课程,如音乐创作、音乐指挥、音乐教育法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实现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引入项目式学习与小组合作模式,如组织学生共同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或策划一场音乐演出,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运用。

高校音乐课程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音乐演出、文化交流以及音乐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展示才华、积累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邀请业界知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走进校园举办讲座、研讨会等,以拓宽学生视野,为他们提供与行业前沿接轨的机会。

高校音乐课程也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可与人文社科类学科合作,开展音乐与文学、历史、哲学等跨学科研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与理工科类学科结合,探索音乐科技的创新应用,如音乐制作软件的开发、音乐声学的研究等,培养学生的跨领域思维与实践能力。此外,建立从入学到毕业乃至毕业后的跟踪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确保育人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转换思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全方位育人涉及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高校多个领域,需要高校在创新音乐课程育人模式时有所侧重,实现多个维度的有机联动。

首先,线上线下融合,拓展音乐学习边界。线上资源为高校音乐课程开辟了广阔的知识宝库,借助各类音乐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群组,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便捷地获取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如名家演奏视频、音乐理论讲座、全球音乐文化介绍等,拓宽音乐视野,增强对多元音乐风格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同时,线上互动交流平台也方便学生与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与创作灵感,激发创新思维。线下教学则需注重实践体验与面对面指导。在专业的音乐教室、排练厅和音乐厅里,学生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声乐演唱、乐器演奏的技巧训练,参与合唱、乐曲排练以及音乐演出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受音乐表演的现场氛围,更好地掌握表演技巧,提升舞台表现力与自信心。此外,也可通过线下的音乐工作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音乐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机会,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内课外联动,丰富音乐育人内涵。课内音乐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可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涵盖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史论、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多方面内容,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音乐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例如,在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学生可以参加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如合唱团、管弦乐队、民乐团、音乐创作社等,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个人音乐特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可参与课外音乐实践项目,如社区音乐服务、音乐支教等,将所学音乐知识回馈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再次,积极策划音乐实践项目,搭建展示平台。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音乐竞赛、音乐会、音乐节等各类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平台上锻炼音乐技艺、积累实战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与音乐企业、音乐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音乐专业学子创造实习实践机会,使其深入理解行业趋势,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教师也应当适时引导学生接触并欣赏诸如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弹词、琴书、大鼓等传统曲艺,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音乐融入日常,而非仅限于课堂教学。

高校音乐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继续秉持“三全育人”理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切实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音乐人才,为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