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思考

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思考
观看: 37       赞: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担当,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纾困解难政策。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总体发展机遇良好,但仍存在成本高、融资贵、招工难等问题,特别是人才匮乏是部分中小微企业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其健康发展。打通中小微企业招聘与高校毕业生求职之间的堵点,为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好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年末,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2.33亿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79.4%,2013年末为79.3%。据《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比例最高,为53%,比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分别高出33和32个百分点。

中小微企业用工需求较弱,吸纳高校毕业生意愿不强。2023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多,国内投资、消费、出口、物价等宏观经济指标偏弱,劳动力市场复苏的动力机制仍不强劲。在此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经营用工总体需求较弱,复苏势头并不强劲,部分企业依然面临订单不足、盈利水平低、成本压力大、用工需求趋紧、招聘意愿不强等问题。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由1月的88.9上升至2月的89.6后逐月下降至5月的88.9,劳动力供应指数由1月的112.9上升至5月的114.1,而劳动力需求指数由1月的98.6下降至5月的98.1,供需矛盾凸显。中小微企业招聘行动不积极,特别是校招意愿震荡下降。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的平台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样本企业招聘行动不积极,七成以上企业超过3个月未招工,其中51.8%超过一年没有招工。打算招聘正式员工中校招的企业比例虽然由一季度的7.6%上升至二季度的7.8%,但仍未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困难成因

中小微企业近些年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方面存在困难,不仅由于供需两方面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还与政府层面的监管政策、高校层面的引导等有关系。

政府现行促进政策及服务举措的供需激励效应不足。政府针对保市场主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提供多项服务。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企业对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有“享不享受无所谓”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微企业大多为产业链的低端,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旺盛,吸纳高校毕业生人数少,享受到的社保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补贴金额较少;另一方面,相关补贴的申领程序虽然在简化,但还是需要花时间去办理,导致部分企业申请享受政策积极性不高。

中小微企业缺乏竞争力吸引力,部分民营企业进高校招聘难。由于我国中小微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发展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差,利润空间较小,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高校毕业生和高精尖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另外,目前,教育部门和高校对企业进校园招聘有时间限制,这不仅限制了中小微企业校招的效率效能,也影响相关职能部门促进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高校毕业生中的知晓度。高校在招聘季在校内开展的招聘活动,对于进入校园的企业有标准要求,一些民营企业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就业导向与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相偏离。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每所高校在毕业季都要常规公布的报告,其中包括毕业生总规模、毕业去向落实率与毕业去向、出国(境)深造、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分布、自主创业等多项数据,是衡量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最直观的依据。但目前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将考公、考编、去一线大城市就业作为就业高质量的衡量指标,对于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数据统计得很少,即便是有“基层就业”的相关数据,也是公布的通过定向选调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的人数,仍然是属于体制内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这种导向与目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取向有一定偏离。

供需结构错位和就业质量不高导致高校毕业生进中小微企业意愿较低。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意愿不强烈,究其原因,主要由“不适合”和“不愿意”两种“不”组成。“不适合”即供需结构错位加剧结构性矛盾。学校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产业和技术发展脱节,学生所学非所用。一方面部分传统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等招生规模大,但市场需求偏弱;另一方面新产业所需基础性人才、高端人才短缺,一些新技术变革催生新的岗位大量增加,如AI技术、机器人运营维护、新型装备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的岗位等,但这些新兴岗位缺乏足够的满足所需专业和技能要求的毕业生。“不愿意”即中小微企业的就业质量不高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前来就业。据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反映其就业质量有待提高。有部分中小微企业对员工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和培养,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企业员工看不到晋升渠道、看不到发展空间。

对策建议

强化政策资源供给,打通部门壁垒,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针对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制定实施针对不同毕业生群体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因地因人加强针对性政策扶持和服务。加强政府部门、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联动,形成合力,打通高校内外服务资源,推动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促进公共就业政策和服务资源更多惠及高校毕业生。充实高校就业服务力量,建立公共部门共享的毕业生信息资源库,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和优质便捷的就业服务。统筹岗位信息进校园,推动公共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岗位信息与校园信息网络互通互联。加大对招聘网站平台的监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售卖简历、求职培训贷、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毕业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就业服务。简化毕业生就业落户、档案、入职体检等各方面手续,让毕业生少跑路、少办证、少花钱。统筹安排各类资格考试和招录考试时间,优化招聘招考时间布局,有序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要加大对长期失业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就业服务,提高其劳动参与意愿和就业能力。

强化中小微企业政策扶持,促进其适时改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中小微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系统评估现行政策的有效性,适时研究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结合转换。针对承压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压实责任主体,落实减负纾困政策。加强宏观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对企业用工的指导,引导企业着力解决从灵活用工到稳定用工的突出问题,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合理规划用工安排,落实权益保障,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企业吸引力。引导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趋势,克服企业用工路径依赖,适时调整改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策略,实现从“低人工成本策略”向“高质量就业战略”转变。另外,对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堵点和痛点进行专项研究,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结合起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特别关注的落户、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给予中小微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用人单位同等支持。

强化市场引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方面的自主性;坚持市场引导,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市场需求的适应度,提升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市场适应和转换能力。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更新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写法和对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以更好地贯彻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政策,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

强化观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责任重大,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要承担责任。一是政府要指导各类用人单位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合理设置招聘条件,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职业院校、非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女性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平等就业权利。二是高校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引导课程前置,提前至大三或者贯穿至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山区等就业,并将之纳入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价值观引导,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四是高校毕业生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疏解焦虑急躁等悲观情绪,合理设定就业期望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摆正心态、积极就业。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