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江
今年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70年的创业历程,三代务林人的无私奉献,望望满目青山和秀水蓝天,再看看那遍布每个林镇周边山岗、丛林中的一处处墓碑,那些长眠林下的老一辈务林人,已经将他们的全部化作祖国北疆的一撮泥土、一抹绿色、一丝花香……
地之僻
如果把祖国最南端的三亚比作“天涯海角”,那么现在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就是祖国最北方的“地边天涯”。就是这么一处人迹罕至的荒林野岭,在“开发新林区,建设新中国”口号感召下,一批批务农人员被招工来到林区;一大批还没有脱下军装,准备参加抗美援朝的转业军人,被一节节“闷罐车”拉到了林区;一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的青年学子陆续支边来到林区;再后来又有投奔先前来林区工作职工的亲属、老乡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他们逐林北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将家安在了密林深处,将根扎进了群岭大山,让一曲充分展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创业之歌在这里奏响。他们用单薄瘦弱的身躯,擎起大兴安岭的脊梁,靠着一腔赤诚,用人拉肩扛的原始生产作业方式,通过采、运、选、归、装等多种工序,将数亿立方米优质木材和林副产品运往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天之寒
2009年12月31日凌晨,根河林业局静岭检查站测出当地零下58摄氏度的极端气温,为此,根河地区正式成为“中国冷极”。在极寒天气里仍然坚持劳作,是林业工人的家常便饭。由于林区的公路网密度很低,多数采伐场地都分散在远离公路的高山沟壑。临时的山间简易林道,夏季笨重的机车走不了,木材生产作业时间必须安排在每年冬季的10月中旬之后,所以,冬季也被称作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
据老一辈人讲,20世纪50、60年代林区冬季的雪特别大,由于生活特别困难,肚子里没有油水儿,热量不足,天气显得格外寒冷,手脚、面部被冻伤是常有的事。为了抢任务、保产量,工人们顶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经常挑灯夜战。当时的小队装车场为了取暖和照明,都在作业场地中间生上一个大火堆,工人们轮流围着火堆烤一烤几乎要冻僵的手脚,然后再接着干。吸支烟的工夫,脸上、头上就挂满了霜花,被汗水浸透的棉衣裤,很快被冻得像铠甲似的,人们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由于作业场地分散,一个冬天下来,小队要搬好几次家,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四处透风,帐篷里大铁炉子烧得发红,松木杆儿搭成的大通铺下面,仍有一层不能融化的积雪。有时值夜班的烧炉工添烧柴不及时,整个帐篷里的人都得被冻醒,盛满水的大缸小盆都被冻上一层厚厚的冰。
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阻挡不住林业工人忘我劳动的热情。他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无怨无悔,许多人都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胃病、腰膝劳损、气管炎等寒带地方病。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