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再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感受绿色发展之美“三活”能手不停步勇当创新“领头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 再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
· 感受绿色发展之美
· “三活”能手不停步勇当创新“领头雁”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8976期
第18976期:第01版 2022-08-18

感受绿色发展之美

———“走上高高兴安岭筑梦伟大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赵兴祖

“克一河森工公司作为2014年森工集团确定发展森林碳汇产业的试点单位之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充分发挥森林多重效益,积极开发、储备碳汇项目,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在克一河森工公司索图罕林场半山腰上的一片碳汇林内,公司碳汇办主任姚鑫富向采访团记者介绍公司碳汇发展情况。

“日常如何做好碳汇林工作?碳汇经济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是我们找的市场还是市场找的我们?我们摸索出了哪些经验和做法?”面对林业碳汇这一新兴产业,记者们争相提问,认真记录着。

8月15日至16日,“走上高高兴安岭筑梦伟大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媒体采访团先后深入克一河森工公司、根河森工公司、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文化馆、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切身感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林区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纯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色彩的饱和度很高,满目都是绿色,让人心情愉悦。”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国资小新”编辑陈婷向记者分享第一次来林区的感受,她说,正是林区务林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和付出,才让我们看到了这片绿水青山,他们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同时,我也看到了林区大力发展林业碳汇经济,实现了从“卖木头”到“卖指标”的转变,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根河森工公司,采访团前往党员教育基地,通过现场解说,深刻感受了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同志为代表的林区英模的品质;前往乌力库玛林场,实地了解林场党建、转型发展等方面情况;来到517小工队,探访工队依托绿水青山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领职工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走进林区停伐纪念基地,聆听王铁昌讲述伐倒最后一棵树后转变为护林人的故事;探秘目前国内最大的驯鹿养殖基地,了解驯鹿养殖情况。

在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文化馆,采访团深入了解林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情况。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采访团观看特勤突击队索滑降、吊桶灭火演练,挖掘特勤突击队员先进事迹,登上M I-26TC直升机,空中鸟瞰绿海如画的绝美风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1天半的行程,跨越520公里路程,采访团不辞辛苦,坚持将视角下沉,用镜头留住秀美风景,记录林区的发展变化,用心聆听、挖掘70年来几代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

有着17年记者从业经历记者胜利,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笔认真记录着采访感受,短短几天下来,记录本上记下了满满的采访素材,他告诉记者:“林区是新闻的‘富矿’,可采写的素材非常多,让我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次报道将以林区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为主,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宣传最美务林人。”

记者们以小视角、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小细节反映林区开发建设70年各项成就的大主题,《林下“小产业”迈出生态大步伐》《再上高高的兴安岭》《退役“林业功臣”华丽变身网红“时光机”》《林海飘来菌子香:从“尝鲜”到“领鲜”》《第一视角感受“火焰蓝”高空索滑降》《一见倾心阿里河》《护林“雄鹰”不负青春》《帅!索降瞬间》等一大批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原创稿件和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在新华网、央视网、中新社、内蒙古日报官方客户端草原全媒、呼伦贝尔日报等平台刊发,为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