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霞
晚上,关了灯,房间暗下来后,再望向窗外,就看到淡青色的天空上镶嵌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像一块被打磨得无比清透的云母石,更像一块纤尘不染的玉珠。
天上的月亮,当人们身在光明时,是看不到它的,只有人们身处黑暗,才抬头看到,并惊诧于它的皎洁与明亮。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昭昭”是“明亮、光明”之意,“离离”是盛多的意思,后被引用为“人当有月亮和星星一样的品德与才华。”这个引用真的太好了,君子朗朗,当如明月,谦卑无私,仁慈有爱。
我总在想,光阴能否也用明月来比喻呢?皎洁,明亮,对任何人任何物都公正无私,想必也是可以的。
儿时总说光阴如梭,“梭”又是何物?仿佛儿时并不知道,后来终于知道“梭”是织布的梭子。宋代赵德麟《侯鲭录》卷二中写道:“织乌,日也,往来如梭之织”。把光阴比喻成织布的梭子,真是美好啊!仿佛一乌发女子坐在织布机前,手握织布梭子,在灯下织布,织梭光景去如飞,月明人静漏声稀。
可是,儿时哪里品味到这么美好又令人伤感的画面呢?后来又说“光阴如白驹过隙”,像一匹白马穿过狭窄的缝隙,其快如闪电,怕是连马的影子都捕捉不到,真是比喻得新奇而令人遐想。还有“光阴如电”“光阴如箭”等等比喻,都在告诉世人光阴的迅疾,光阴的不可捕捉,令我们每一步都要走得有价值有意义,不可有丝毫怠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些珍惜光阴的诗句,让我们体会到了光阴的流逝,明白了珍惜光阴的道理。
而如今人到中年,再来品味光阴,除了切身体会到光阴的流逝之外,更加体会到光阴的宽厚、无私、公正、仁爱,就像那朗朗的明月,只要你愿意抬起头,愿意去把握光阴,它就一直在你的头顶,在你可以看到的地方,让你感受到光阴的美好。
无论是孩子还是少年,亦或是中年人,更或是老年人,只要你愿意为光阴而停留,光阴就可以变得可触可感,如张岱的“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如张恨水的“一雨零秋,炎暑尽却。夜间云开,茅檐下复得月光如铺雪。”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二三文人,廊下迎风,凉月披身,酒饮微醺,人生快哉!
只是,我们低头走路,太过匆匆,是无法体会到光阴如月的。
几千年前,龙雪山上的光阴是一枚肥硕的月亮,那么可触可感,那么生动有趣,以至于过了千年,仍然被那一刻的恣意洒脱而吸引、陶醉、忍俊。反观我们的人生,可曾有一刻悠闲自得,如一轮明月,惬意朗朗,俯瞰苍穹,自由自得呢?
光阴如月,只有心灵澄澈,纤尘无染,不为名利所惑,亦不被世俗所困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到它的美。那种美,美得自在,美得苍厚,美得旷达,如同这仅有的一生,这人生所有的时刻,都是属于自己的,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轮明月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