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平华
退休后定居在大连的我,今年7月中旬,曾以劳模休养员的身份,回到了工作生活过6年的北戴河。与十几年前在京工作时的感受一样,到了北戴河,心自然就静了,将心灵懒散地放在这片宁静的港湾,整个人都放松了,仿佛疲惫的游子,扑进了母亲温暖的怀抱,香香甜甜进入了幸福的梦乡……
每次回到北戴河,放下行箧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海边观海,这次也不例外。从干休所到剑桥路,沿着松柏笼罩的小径往南行至200米,就到了闻名遐迩的西海滩浴场了。现如今的西海滩已被区政府拓建成了亲海公园,取名为平水桥,过去曾被临海大量建筑物占据的美丽海滩,露出了她妩媚多姿的容颜。步入园内,人被绿色簇拥着,满眼的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松树、柳树、杨树造型各异,姿态万千;合欢、紫薇、月季、玉簪交替盛开,群芳吐艳。
平水桥这个听似平常,却赋予了丰富寓意的名字,曾让我费解过多时。这个占地4.5平方千米的公园内,见不到半座能与这雅致的名称相称的桥,但为何又将此园称为“平水桥”呢?这次我漫步在金色海滩,不经意目睹眼前蜿蜒的栈道和长廊,蓦然间悟出了“平水桥”三个字的缘由。原来平水桥指的就是这依滩已建,悬于半空;傍海临涛,九曲八弯的千米栈桥呀!漫步在清一色用天然实木建造的栈道上,习习海风带着盛夏的暖流阵阵向我涌来,眼前的西海滩滩宽浪缓、沙明水碧。几群雪白色的鸥鸟在近岸露出滩涂的浅水中曼舞,忽而将头探入海中,忽而在滩头与浅水之间翻腾跳跃。三五只鸥鸟在距离海面不足两米的低空盘旋,时而展翅滑翔,时而收翅入水。
沿着栈道穿越休闲长廊,便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个约篮球场大小的正方形亲海平台,平台右下方的绿色草坪上,建有三组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用爱神之剑串联的两颗“心”。其中一组上镌刻着象征忠贞爱情的诗文:“执子之手,偕世姻缘;爱情之心,磐石如坚;石誓情缘,相守永远……”三组雕刻中间是一处高约5米,取名“海枯石烂”的盟誓台,台上矗立着两块形如对吻青年男女头像的熔岩真石。每当山花烂漫、风和日丽时节,步入新婚殿堂的青年男女们,身着礼服婚纱,肩并肩手挽手,在蓝天碧海的见证下,偎依在一处,在盟誓台前合影,以预示爱情的纯真与恒久。
平台的左侧便是被海水冲刷的光滑离怪的海石,有的卧于海中,形如龟背;有的矗于岸边,态如蛟龙。沿N型临海栈道就坡向上一路走高,便看到“望龟亭”了。每到夏季清晨,望龟亭常有年少的学子在此咏诗学琴。伴随着渤海湾日出放射的第一缕阳光,游人在很远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夜幕降临,寂静的海面上明月倒影,来自望龟亭少年弹奏的《绿岛小夜曲》引来各国游客驻足聆听,多种语言发出的赞叹之音不绝于耳。伫侯在望龟亭观景台,俯瞰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海湾,虽然看不到传说中神龟再现的奇特景象,但一望无际的蓝天碧海,仍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远处几艘待航的万吨货轮横卧在天海一线,南戴河仙螺岛在霞光的映衬下依稀可见。近处三五只休海的舟帆在岸边左右摇曳,渔民们正在紧张忙碌着晾晒网具,准备翌日的赶海……
平水桥正对的东西剑秋路北侧,是北戴河区政府早年为老年人开辟的一处开放式“碣石园”。现如今,从地缘上看,两园天成合一。碣石园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各种草木、亭榭搭配有致,布局精妙。园的中间竖着一块高约两米的花岗岩石碑,上面用隶书体雕镌着曹操的《观沧海》诗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园中的草坪上,几只长尾喜鹊的鸣叫,唤醒了我对父亲深深的追思,父亲在世时,我常和他来这里遛弯,畅谈过往。离开亭楼,拐过一处人工雕琢的山水画廊,我驻足仰视在身着长袍马褂的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铜像前,久久凝视。蓦然间,脱口涌出了曾经被千万人咏唱过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