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情结

老厂在辽源西路。这条路,曾经坐落着几家老字号国有企业。相比之下,我们厂子规模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妇女劳动力建成的,七十年代我进去工作,马路两旁还是僻静的。后来老厂成为华生电扇总厂的分厂,专业做吊扇。

天热吊扇吃香。我们做的吊扇有湖绿色和乳白色,油漆光滑。三张铝叶片,接在装有电机转子的扇头上,旋转起来“嗖嗖嗖”凉爽。我记得也做豪华仿古四片木叶吊扇,那种棕红带铜黄的色质,挂在天花板下,转起来风采优雅。因为质地好,牌子响,不仅辽源西路一带居民来门市部买吊扇,还有亲戚朋友过来找我们买。老厂产品由国家有关部门统购统销,还做出口生意,商检局每月派人来检查产品质量。卡车经常在厂门口等候装货,成了这条马路一景。我们进出厂门,觉得特有面子的。那时老厂每个月底都要加班加点。那场景,十分热闹。

加班加点的日子,厂长带领科室干部几乎全体出动,下车间一起抢进度。灯光下,人影忙碌,一线职工依旧在线上做着日常活,科室干部忙着往箱子里装扇头叶片和说明书保修单,厂长直接做调度。有一阵子,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热播。为照顾职工收看,厂长决定在休息室打开电视机让大家看,看完再做,职工们的心情都很舒畅。

后来,国家对企业产品不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其他品牌吊扇相继进入市场。竞争对手引进设备,产能剧增,材料替代成本低,我们产品优势不再,效益日趋滑坡。做吊扇不如买吊扇——老厂连续几年派人往南方买来吊扇贴牌销售,被职工称之为“搬砖头”。大家明白,如此“搬砖头”,其实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是,有人离厂,有人站出来自救,破墙开店搞三产,无奈僧多粥少,延缓倒闭日而已。

我们批评亏损企业种种弊端,从不扪心自问,都像局外人。领导批评职工上班偷懒,下班时间未到站在厂门口,铃声一响蜂拥而出的现象;职工抱怨领导没本事,产品缺乏竞争力;领导怪上面不给政策,不给项目。互相埋怨,彼此指责,改变不了企业每况愈下的状态。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借手中的“笔杆子”离开老厂。就个人而言,离开十几年工作的地方,离开要好的同事,也常想念,有时居然有种迫不得已的委屈。

如今,辽源西路上几家老字号国有企业和我们老厂或搬迁,或消失,沿路转型成一排海鲜店、一家家助动车专卖店和海上海休闲广场。巧的是,如今儿子就在海上海休闲广场一家网络游戏公司供职。父子交流,一条马路串起两代人职场故事,引出一句“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话。我有感而怀旧,儿子则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