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一院沈振亚团队喜获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鱼刺、假牙等异物不小心吞入怎么办?风雪天“苏州急救”成功救回两例心梗病人头部受外伤 做什么检查最佳?苏州虎丘街道开展冬季流感防治活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中医科为您调制专属膏方苏州名医专家为您把脉健康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开展迎新义诊活动
第2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05期:第2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2-01

苏州大学附一院沈振亚团队喜获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月26日,中华医学会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沈振亚教授团队完成的“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转化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是该院自建院以来首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奖项。
    心肌细胞与身体中别的脏器细胞不同,心肌坏死后难以通过自身再生而修复,因此,冠心病导致的心梗心肌缺血,即便是使用药物、介入支架或外科搭桥等手段恢复心肌供血,也不能使已经坏死的心肌组织再生。沈振亚带领的团队在多个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下,历时10余年研究,建立了一系列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为推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化取得突破性成果。
    成果一:发明一系列专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种子细胞制备技术
    以前干细胞移植大多采用混合骨髓干细胞,细胞成分复杂,真正发挥作用的细胞很少,且不同细胞之间再生能力、旁分泌活性物质的能力存在巨大差异。沈振亚团队通过对干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发现一种移植后在心肌内分化成心肌细胞能力最强、对心脏修复能力最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用该亚群作为种子细胞移植到心梗心脏后,获得比混合细胞提高2.39倍的治疗效果
    该团队还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称为干细胞外泌体),和分离获取的心脏干细胞一起移植入心脏内,因外泌体内含有大量能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和增强干细胞存活的因子,和心脏干细胞一起移植后起到了协同促进作用,增加单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所以他们创建了一种叫细胞组合移植的新概念;另外,为了让移植入心脏的干细胞活性更强,更能适应心脏病心肌缺血缺氧的微环境,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应用生物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来预处理移植的干细胞,提高它们对缺氧耐受和修复心肌的能力。
    成果二:创建多种提高干细胞在心脏内滞留与存活的技术,解决干细胞移植后流失、在恶劣心肌微环境下细胞存活少的难题
    对于急性心梗,该团队发现最适宜干细胞治疗的移植时间是心梗后2-4周,因为此时心肌组织因为心梗导致的心肌炎症反应开始消退,无功能的疤痕组织尚未形成。但对于心梗患者,往往等不到2-4周这么久的时间,心脏功能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需要早期治疗。心梗早期心肌炎症环境并不适宜于干细胞的生存,此时直接移植将导致大量干细胞死亡,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们创建了在心梗急性期对心肌微环境进行重塑的技术,使心脏微环境炎症反应降低,微循环血供改善,再进行干细胞移植,细胞得到充足的供血供氧,存活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其发挥心脏修复的功能。
    成果三:率先在国内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研究建立干细胞临床引用技术规范
    基础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才是干细胞研究的最终目的。该团队在2003年在国内率先将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取得成功。35岁的江苏常熟小伙子王某,因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衰住到该院心血管外科病房等待心脏移植,每天需要大量的强心利尿药物才能勉强维持心功能状态,因为迟迟等不到供体,该团队给他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在介入下经冠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周,王某感觉胸闷气喘的主观症状开始减轻,尿量增加,利尿剂使用量减少,心超结果提示心脏泵血指数(EF值)从22.9%上升到34.8%(正常人的EF值为50%以上),活动量明显提高,状态最佳时可以自行从当时苏州十梓街医院病房缓慢步行到观前街。 (朱佳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