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看新闻,进行社交货网购,互联网正渗透进现代生活每一个角落。但对于那些习惯了看报纸、电视,面对面交流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的世界还很不适应。
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去不会上网还只是感觉“赶不了时髦”,而今天如果不接触网络,日常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以小孩子上学为例,现在老师布置作业多用手机发送,不少作业甚至于要在手机上完成。这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爷爷奶奶来说,可就有点难了。
记者了解到,很多老年人担心与“手机不离手”的子女产生代际隔阂,也想更便捷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能够使用微信聊天的已经算是“新潮”了,而对于开通网银、网上充值购物等门槛更高、网络操作更复杂的内容,则往往会觉得“有心无力”。
互联网服务本应是令人感觉便捷的服务,但不少老年人因为思维观念未转变、知识储备陈旧等原因,难以及时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生活。这其中不少老年人对互联网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抱有“怀疑”态度,尤其在涉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互联网财务交易应用时,他们宁愿在银行柜台多花时间排队,也不在网上办理。
此外,“想学没人教”也是导致老年人“触网”尴尬的原因之一。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使很多老年人想要跟上时代,却没有学习的途径;目前对于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的培训,还未完全纳入老年教育。因此,帮助老年人健康、安全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互联网+”惠及老年人,意义十分重大。
现在的社会生活正在因互联网而改变,无论是照料护理、社会服务形式还是经济模式都在网络化。今后,老年人如果不能较好地适应互联网,就难以获得相应的服务。就以苏州来说,不少社区多在对养老服务进行“互联网+”探索,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使老年人能够在线“点单”享受服务上门。
由此看来,为了老年人适应互联网生活,相关部门应该对老年人进行互联网新技能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同时,社会组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等应将老年人的网络技能培训纳入到教育范畴内。
同时,老年群体接触互联网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网络诈骗风险、交易支付安全风险等。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当正确地引导老年人使用网络,让老年人更加放心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
(陈鹤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