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在《新民晚报》(2018.4.5.19版)读到一文,内有一诗,“年少花钱老爱钱,此生转换亦堪怜。常闻此物在身外,最是贴身好伴眠”,不禁浮想联翩,回忆一些钱事。
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等价交换物。如今,上菜场买一斤青菜,哪怕缺少一元钱,是拿不回家的。记得上世纪饥馑年代,我返苏,走到北寺塔前,饥肠漉漉,步屐艰难,见香花堍有个老头买熟山芋,我掏来掏去差一分,他翻来翻去,给了我一个最小的。我连忙塞进嘴里,也第一次深刻体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如今许多“年少花钱”不爱钱,上学期间父母供给,大多有所约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有了工资收入,自由支配,虽然不像晋人王衍那样,把钱当作“阿堵物”,但是不爱钱,花钱如流水哗哗,“只买洋的,不买土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甚至,就买“欢喜”,不讲实用;而且,顾前不顾后成为“月光族”,以至个别人,一旦生活必需,却掏不出钱,一念之差,手伸进朋友同事的钱囊。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是从“阿堵物”派生出来的,有些年轻人还耻于谈钱,认为与人谈钱是庸俗,掉身价,尤其是招聘时,尽管工薪有“心理价位”,但是不愿也不敢与之讨论和计较,怕被人视为“锱铢较量”之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个人的工薪报酬,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商品社会等价交换原则的。我很赞赏荧屏有档招聘节目,先是应招者介绍自己的学历、经历和能力,再谈期望工薪价位,接着,招聘老总介绍招聘岗位和工薪报酬,而后,主持人说,“谈钱不伤感情”,让双方讨论工作和工资。最后,双方谈得拢,握手言欢;双方有差距,说一声“拜拜”。这哪里有一点庸俗呀?!
至于,老人爱钱是很正常的事。人老了,经历多了,有过“一个铜钿逼煞英雄汉”的遭遇。记得我工作不久,老娘急病住院要预交一笔“押金”,那时工资低,做做吃吃,没有积蓄,向同学爷娘借钱,才解燃眉之急。如今,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也不高,虽然每年能增加5%,但是物价上升,各种支出增多,还要预防万一有大毛病,花大钱,谁敢胡乱花钱?我的一些老年朋友去参观养老院,高档一点的,入住先要付数以十万计的保证金,以老俩口住一只房间,每月各种生活费,没有万把元钱,是过不去的。他们回来直呼“如此养老,养不起的”!何况,“老爱钱”积点余钱,一,减轻儿女负担;二,应对急需支出;三,消除精神压力——自已的钱,“最是贴身好伴眠”。这才是智慧老人哪!
故而,爱钱与老年和年少又有何关联?!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