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俞氏编钟”的唯一传人,俞斌近期一直比较忙。除了继续制作编钟,他还要跟姑苏区虎丘街道仁安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收集资料,准备申报区级非遗项目。“我做这一行已有16年了,老祖宗的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俞斌感慨地说。
据俞斌介绍,编钟盛行于西周晚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编类打击乐器。由于其音色优美纯净,低音深沉洪亮、高音清脆悦耳,被誉为“钟、鼓、管、磬、于、干、戚”之首。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编钟出土已有八百多件。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了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曾候乙编钟六十五件,其气势雄伟、音响悠扬嘹亮。相继出土的编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983年,苏州市民族乐器三厂的俞承铣,也就是俞斌的父亲,牵头研制仿
古双音编钟,获得圆满成功,先后获得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获第一届全国乐器博览会优秀特等奖、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等诸多殊荣,在新加坡、日本国际博览会展出。他们制作的仿古双音编钟先后被中央民族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仿唐乐舞》、《长安乐舞》、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数十家单位承购使用,受到广泛赞誉。俞斌说,最初,编钟完全靠纯手工打造,现在的加工条件比古代好多了,部分工序可以利用现代机器设备替补完成,但是关键的调音、抛光、打磨等细加工,仍需要一步步地用纯手工完成。“每一口编钟坯体,即便从一炉产出,因合成金属的不稳定性,音色也各有不同,只有资深匠人才能对调音槽的长度、宽度、深度,给予适度而又精准地调整。”“我整整学习了4年才略有所成。”在俞斌看来,制作编钟,浇铸、青铜配比、清毛刺、调音、描金支架等工序,每一道都需要严谨、认真地对待,稍有疏忽,所有的辛劳都会付之东流。据悉,目前全国仅苏州和武汉两地制作编钟。在苏州仅有两个地方还在制作用于表演的编钟,俞斌的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从业16年来,俞斌已成为工艺娴熟的技师。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编钟,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让编钟不因高清而和寡?如何让编钟文化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俞斌一直在思索。
(吴艺 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