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佛山市某小学四年级老师,为让学生学“亿”后有个“概念”,在家长微信群布置一份家庭作业:“今晚数学作业,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督促孩子完成”。
嗬,记得2016年6月10日,《新民晚报》“灯花”刊登拙作《100粒大米多少重》,反映某地某校让三年级学生先数后秤米的课外作业题目。学生和家长颇费周折,用珠宝店的电子小秤,才算称出来。6月16,发表茅於平先生大作《100粒大米可以很“重”》,以“曹冲称象”为例,提出100粒米,“重”在要“突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巧得结果。”“题目背后的思路,才是关键之处。”
当年,茅先生的言论,让作过十多年教书匠的我,真正“脑洞大开,不敢小觑”。我虽然提出课外作业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切忌脱离实际、要求太具体和墨守陈规,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还是就题论题,常规思雒,培养不出“创新性思维”的学生。如今,又让学生数米,而且要数“1亿颗米粒”,它与数100粒大米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暴露了老师“创新思维的缺失——请看微信群家长与老师的问答:
“怎么数呢?”“一粒一粒地数!”“数好以后要带去学校吗?”“明天用食品袋装好,带回学校。”二小时后,一位家长回复,“总共要十二袋左右,怎么扛?”此时,老师觉得有“问题”,才说“我可能估计错了米的重量,明天不用带回学校。”但仍坚持要数米,“如果今晚完成不了,就放到周六、日时间再完成吧!”
且不说有好事者计算,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一秒数3颗米粒,学生将花一年时间,才能数完1亿颗米粒,单说这样让学“死做”作业,与“死记”、“死背”课文,结果不是如出一辙,毫无二致吗?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拥有创新型人才,而这“重”在靠创新型思维的教师来培育。从让学生数米的事例,折射出教学改革不尽人意,老师“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汉恒宽《盐铁论·卷八·世务》),因此,吁请老师“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