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疾速行走的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演进升级。
从我国民众的消费趋势看,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旅游业来说,极具指导意义。
当消费不再是同质和简单的,供给就不能再是粗放的。当旅游业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其需求上表现为生活体验,业态上展现为多业融合,地域上体现为城旅一体。比如,较之同质化的商务酒店,游客更愿意住在充满地方人文特色的精品酒店和民宿中;较之在博物馆里单向地看展品读文字,游客更希望在活化的历史遗存中亲身参与体验;较之在封闭的景区中观赏美景,游客更喜欢在开放的城市空间里感受异地风情……
针对游客的这些需求变化,不仅需要在传统的旅游业范畴内推陈出新、开发新品,更需要在城市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破题前行。全域旅游,已经不再是单一空间内的单一业态,实际上它已经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
首先,在项目开发方面,城市与旅游可以一举两得。许多用于城市更新的资金与土地投入,既是投给市民的,也是投给游客的。众口夸赞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苏州博物馆、金鸡湖景区、诚品书店都是绝好的例证。而游客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日均消费是本地市民的N倍。在姑苏潘宅基础上建成的花间堂酒店,游客争相预订,为了获得当一天苏州人的独特体验,宁愿花上千元住上一晚。这就使得古城保护的资金投入有了回报。
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苏州正在积极探索两种模式:一是以古城古镇和现代城区为本底的城市更新模式,二是以自然生态和江南水乡为本底的田园人居模式。这些探索先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当然就会先碰到问题。比如,古城古镇如何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有效实施“城市更新”?在自然生态本底之上如何进行“点状供地”有限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及文保场所如何既能保控在政府手里,又能发挥市场活力加以更好利用?本地居民以其生活资料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政府该如何面对和监管?等等。面对这些难题,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攻坚克难,对于行进中的苏州旅游乃至城市发展都极为重要。
其次,在整合运营方面,旅游与城市也是相互依托。苏州旅游资源精致、小巧、数量众多,如果缺乏整合运营,在当前自由行游客已达85%的情况下,游客很可能只玩了一两个著名的小巧景点就离开了,苏州满盘珍珠般的旅游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近年来,我们推出了苏州旅游总入口、苏州好行、转转卡、城市微旅行等一系列全国性的创新举措,使得面向自由行游客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全国率先初见轮廓。下一步,需要形成“驰名景点为龙头、组合产品挑大梁”的整合运营格局,这不仅涉及核心景区的全局意识,更涉及政府绩效和财政政策的科学调整,同样是市级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苏州正从以聚合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聚合智力要素为主,这意味着苏州将从爬“产业崛起——经济增量——城市发展”之坡,转为攀“城市品质——人才聚集——创新智造”之峰。在提升城市品质的过程中,强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运营思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更擅长的是“城建”,而非“城运”。有些项目建成后,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运营、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尚需解放思想、不断实践、勇于改革。
旅游,是消费者以脚投票的产业;旅游,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尤为敏感。就城市服务而言,满足市民的未必能满足游客,而满足游客的一定能满足市民。所以旅游,绝不只是一个占苏州GDP总量6.2%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苏州旅游,应当提高自身站位,挺起要责担当,“以思想大解放之勇,争高质量发展之先”,勇于成为苏州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勇于成为市委市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侦察兵上刺刀,苏州旅游当为苏州转型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