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的故事治印老人微刻千字家训“淡泊宁静比药好”木雕老艺师升级版“师徒制”育新人老年电声乐队乐陶陶
第1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期:第1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2-13

好家风的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吴中区东太湖边有一个小村庄,这里有一家很普通的家庭,流传着几代人温暖而动人的好家风故事。

    第一个故事,要从女主人石晓燕手里的一张老照片说起。这张老照片是张全家福,照片中母亲,叫杨寿英,今年85岁,父亲叫杨寿根,今年88岁。名字里都有一个寿,二老如今身体都硬朗着,而且还成为了村子里最长寿的一对老人。老照片拍摄于35年前,那年杨寿英生了场大病,医生跟她说你回去吧,最多一个月。家里的男人慌了,楞坐了一晚上,第二天把刚生完孩子的大女儿,还在谈恋爱的小女儿,远在内蒙古当兵的大儿子,一大家儿儿女女喊回家里,拉着他们跑去木渎照相馆拍了这张全家福。偶然的一次机会,男人打听到镇上的医院来了从南京省城过来的军医,他连夜冒雨,带着女人排队去就医,在弥漫着消毒水味儿的诊间,他看到了军医头顶带着的解放军的大毡帽,还有大毡帽下露出的紧了又松的眉头,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此后,男人像变了个人。虽然男人做家务,在农村有些被人看不起,但杨寿根不管这些闲言碎语,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给她煎药做饭,悉心照料,只愿她能多活一些时日。35年后,女人缝的狗头帽上了电视,小区的人都认得出她,每次她跟左邻右舍唠嗑着她的儿儿女女们,总会咧着一口假牙,眼里笑出花来。

    第二个故事,要从杨寿英的女儿,女主人石晓燕婆婆手上拎着的小挎包说起。这个旧旧的看着有些过时的小包,却是她在乡镇工作了三十年的最佳拍档。1984年,当时年仅18岁的她在村办的机绣花厂工作,因为表现优秀被选调进村,成为了一名妇女干部。村里工作繁杂,今天小桥头老张家情况不大好,要立刻去看一看;听说四队里老王家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儿子,那得着手定时间去慰问一下。做村民工作时间上没有定性,常常到了饭点还没吃上饭,为此每天她都会在这个小包里备好一小包苏打饼干,一块方巾手帕,开启每日田间乡头的奔波。1990年,石晓燕的婆婆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起,“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成了她30来年党员干部生涯的行为准则。1996年,经组织上考察,她从村里调到了镇里,成为了一名乡镇干部。工作开始越来越忙了,要处理的事情也是繁冗复杂,但却时刻坚守着一位党员干部的初心和责任。推行计划生育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村里拆迁她第一个带头拆自家房子,镇里鼓励干部学习她第一个报名上夜校……三十多年来,她用情与义的沟通,为邻里乡党的和睦而无适无莫地止讼息争;她用理与法的共鸣,为一方家园的和谐而无怨无悔地排难解纷。她用自己的聪慧、耐心、毅力,把与群众的感情链、工作的流程链、同事的沟通链,节节用情相扣,环环用心润滑。她以无私的公正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桑梓百姓撑起了一方蓝天。

    这几年,石晓燕的婆婆正式退休了。退休后的生活平静而安详,虽然渐渐褪去了以前工作上的雷厉风行,转而变成了一位越发温和细腻的母亲。她常常会带着孙女去自家菜园子里种些黄瓜、青菜,自己吃不完的,还会给邻居和亲戚送去一些;村子都拆迁了,以前你来我往的邻居们碰面的机会少了,她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带头发动,组建了一支“金乡邻旅行团”,带着以前村子里的好姐妹,好兄弟一起去走山看水,尽享无限好时光;逢年过节,她都会早早地起床,忙忙碌碌一上午,张罗一大桌的好菜,邀请亲朋好友们到家中聚餐。

    对于石晓燕小夫妻,婆婆还会常常分享她的婚姻之道。牵手相伴将近三十个春夏秋冬,婆婆仍保留着每天早上要给石晓燕公公倒好一杯蜂蜜水的习惯。在她看来,想让婚姻长久,一定要努力去坚持做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她说别看这件事情很简单,能坚持下来也是不容易,因为那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会每天提醒你,这是你的爱人,会陪你走过一辈子。所以一定要心存感恩,这样才能彼此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劳动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共同用真诚和理解换来家庭的美满、幸福。

(吴政 永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消费者周刊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苏州盘胥路485号   邮编: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