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少商业企业,迎面高挂一条大幅标语:“顾客就是上帝”,顿时让顾客获得一份尊重和温馨的感觉,也使员工受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的教育。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竞争,商品丰富,自由选购”的今天,从我的生活经历和观察来看,这个办法“既有效又有限”。因为,商家在商品价廉物美的同时还要吸引顾客,取悦顾客,善待顾客;如果不把顾客当“上帝”,再“朝南坐”,对不起,顾客往往会以脚投票。“顾客是上帝”,这就是成当今商家仍然奉行的经营王道。
不过,如今“上帝受气”的故事时有所闻,甚至亲身遭遇。今见《新民晚报》“蔷薇花下”栏目报道,上海一位年过八旬的吴老扭了左脚,上药房买两张止痛膏,女营业员随手甩出两盒,单价79元。老伯忙问,有没有便宜一点的?营业员指着药柜,”有几十种,自己找!”低价药在柜台最下面,老伯双脚发抖,脑袋贴近地面才找到50元一盒的云南白药止痛膏。孰料,此时营业员申明说,“拿回去的药买错了,不准退!”老伯一受吓唬,不得不买原先的高价药。这是典型的“上帝”落难啊!
今天读到美国契尔曼·希斯的一篇题为《做生意的智慧》的文章,写他作为一个记者采访曼哈顿颇有声望的企业家布拉德利时,问道,“您一定非常有经营头脑,比如把‘把顾客放在第一位’(有人译为”顾客是上帝”)之类的道理,你能说说您是如何面对顾客的吗?”布拉德利笑笑说,“不,我没有把顾客放在笫一位,我把员工放在笫一位”。“怎么理解呢?”布拉德利解释道,“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把顾客认在第一位,我却认为顾客应该是第二位的,道理很简单,你善待员工,员工才会善待顾客,而只有受到员工善待的顾客才会接受我的产品“。接着,他又说,“如果员工本人得不到我的礼遇,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去善待顾客;反过来说,如果员工们觉得我对他们尊重有加,考虑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也会把这种好心情传达给顾客,而最终受益的则是我们三方的所有人——我赚了钱,员工也在工作中享受更多的快乐,顾客也在快乐中购买到了他们需要的商品。”
这一席话虽然长了一些,却是“不易乎世”(《周易·乾》,可圈可点啊。
至少,我读懂这个道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顾客、员工和经营主三方,员工处于关键位子,调动好员工的积极性,就能找到经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兼顾并实现多元利益诉求。这比“把顾客放在第一位“,或”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棋高一着”。
信不? (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