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观看: 161       赞:

“起笔”绿水青山,“落墨”民生福祉,让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幸福增长点”,武夷山绘制着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

“先坐下来喝杯我自家产的岩茶。”11月12日下午3时,南源岭村“山里食舍民宿”主人黄琴正招呼着走进店里的客人。南源岭村曾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黄琴说:“在嫁到南源岭之前,当时这里还很穷,丈夫徐旺兴还去广东打工。”2016年,夫妇俩合计着将三层旧房子拆了,改建为12间民宿的“山里食舍民宿”,同时经营着自家产的茶叶。“就凭着10万元开始盖房,总共投入了200万元左右。”黄琴笑着说,“民宿与茶都经营得不错,现在借的钱都还清了。”

南源岭村生态搬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021年,246户938位村民全部搬离了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

村党支部书记吴文英告诉记者,由于距离国家公园南入口只有1.5公里,村民开办民宿180家、餐饮31家,年接待游客达到26万人,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让“搬得出、留得住、发展好”的承诺成为村民“口袋里的实惠”。

2021年10月,为更好地统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防止国家公园孤岛化,南平市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环带”建设以国家公园协调保护环,崇阳溪、富屯溪、麻阳溪山水人文保护带的“一环三带”为核心,协调联动周边地区保护发展。

2022年,武夷山旅游总收入118.68亿元。

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经》中书写到茶与土的关系:“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的独特生态造就了武夷茶与生俱来的优质基因。

茶,是武夷山连接世界的载体,千百年来,武夷山市凭借着一片小小的叶子与世界对话,精彩演绎了“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实践。

“你对大自然好,大自然也会回馈你的。”在2023年9月1日央视播出的《2023开学第一课》中,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廖红对学生们说。

2015年,作为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廖红以武夷山为基地,开始探索创建生态茶园之路。

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是廖红团队的科研基地之一,如今已经成为“三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区样板地,茶叶收购价提高三成左右。8年来,廖红所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生态茶园示范区茶叶制优率提高30%左右,水体磷污染减幅超过60%,建起了累计面积超万亩、带动面积超10万亩生态茶园示范点建设。

“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这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福建时对武夷山的深情叮嘱。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武夷山以一片青叶,迈向金山银山。

武夷山市共有茶园14.8万亩,26万人中涉茶人员达12万人。2022年,武夷山市干毛茶产量2.38万吨,产值超26亿元。在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武夷岩茶位居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区)前100榜单第3位,“武夷岩茶”品牌价值从2016年的627.13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730.13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夷山用心演绎着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故事。2022年,武夷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20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24元,增长8%。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