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波利济馀庆桥2>
观看: 51      
赞:
□邹全荣
崇安,这座千年古邑,因为有了母亲河崇溪的顺畅通达,加上与闽赣古道的水浮陆转,不仅政通人和,而且货畅其流,社会安定,物质富足,加上四周是武夷山脉上崇山峻岭间的众多关隘,防御安稳,因此被誉为“金崇安”。顾名思义,这样一座古城取名为崇安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1989年崇安县更名为武夷山市,但人们对“金崇安”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曾连接起“金崇安”清代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那座廊桥,今天依然高踞于武夷山市区南郊的崇溪上,它是这座古城的地理标志,只要看见了它,就会勾起你对眼前这座古城历史的无限遐想。
行走于闽赣关隘下,但见溪流回转,津渡连串。崇安古邑,就是处于这样一个溪流遍布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出行,举步维艰,感叹多为高山溪流所阻。那么,崇溪是一条怎样的溪流呢?崇溪是汇集了武夷山市西北面洋庄、岚谷、吴屯三个乡辖区内众多支流的母亲河。崇溪是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黄金水道。崇溪逶迤于县城东南,形成天然的防御体系。崇溪不仅是护卫县城的天然屏障,还养育了崇安古邑许多热心公益、捐资造桥的贤达之士。
这位贤达之士,就是崇安邑人、朱熹的后裔朱敬熙。古语道:造浮屠做善事,莫如水火中救人;烧香拜佛求财,莫如捐资造桥铺路。舟与桥是人们战胜溪流阻碍的重要交通工具。崇溪曾以水东渡口作为东面出行的唯一通道,与渡口紧密结合的建筑是关帝庙,这座关帝庙里的旺盛香火,证实了在崇溪上来往人们求安求财的愿望。自由行走,只有桥才能提供这样的方便。崇溪最繁忙的水东渡口,连接了崇溪两岸的出行。可是,崇邑街市商埠拥趸,津渡往来者稠密,拥堵局面要改善,那只有建桥。建桥位置选哪里?建怎样的桥?这一切筹划与想法,早就让邑人朱敬熙操心上了。几经堪舆论证,在南郊青龙坝下选择,在崇溪与师姑洲之间,建两座廊桥,东座为“垂裕”,西座为“馀庆”。
要建联袂廊桥的这个宏伟构想,源于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朱敬熙这位荣获了二品顶戴花翎的乡贤付诸了行动。据《崇安新志》载:“南郊(今武夷山市区以南)阻大河,行者病涉,邑人朱敬熙秉母命以三万金创馀庆、垂裕二桥,雄伟为闽北冠。”朱熹裔孙、崇安县乡绅花翎郎中朱敬熙为母做寿时,朱母向儿子诉说自己早有献金筑桥的想法,想不到朱敬熙甚遵母诣,捐出3万两银圆,这是需要肚量和勇气的。朱敬熙热心公益之举,其口碑立即誉满乡里,传遍四方。民国临时革命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为褒扬朱敬熙,授予“模范缙绅”的荣誉称号,不仅让崇溪畔的馀庆桥添了光彩,也使崇安古邑多了一份荣耀。
光绪十五年(1889),垂裕、馀庆联袂廊桥圆满建成。可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垂裕桥被一场大火毁了,我们再也无法目睹双桥联袂的壮观。走近馀庆桥门楼,瞻仰由江西铅山县鹅湖人孟国瑞所题刻的“馀庆桥”三字,历史厚重感沉入心田。再徜徉馀庆桥中,桥名“馀庆”让人思索,遂联想到武夷山当年曾是物阜民丰、物华天宝的“金崇安”。垂裕、馀庆二桥之名,不仅高雅,还有出典。《古今诗话》中的一则轶事:“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昶,就是五代十国时的蜀王孟昶。孟昶与其子孟喆都喜诗文。“天垂馀庆,地接长春”应当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且具有代表性的春联了,其作者就是孟昶之子孟喆。后来,孟昶令他的学士辛寅逊作诗两句,赞美太平盛世春节之景,刻写桃符上。于是又有了更完整的描写春节的对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我们可从《谈苑》中得到证实:“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寅逊题曰:‘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朱敬熙是个饱学之士,悟得辛寅逊妙联的优美意境,为了表达自己对故里祥和富裕的美好向往,以“馀庆”二字命名他主持建筑的廊桥,表达了他对故乡崇邑展示出民安物阜社会风尚的赞美之情,彰显他作为一位乡贤的爱乡亲土的人文情怀,馀庆桥的造桥设计与建造技术,称得上珠联璧合,足见朱敬熙这位乡绅高瞻远瞩的眼光,博大包容的情怀。
岁月过去了一百余年,馀庆桥见证了无数舟楫、行旅、匪寇、商人、仕宦,见证了几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它是历史潮起潮落的一位记录者。现在,我们无处不领略到现代桥梁的新颖与壮观,但回头望馀庆桥,就觉得古代廊桥与现代桥梁相比,多了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古代桥梁工匠的艺术魅力!看馀庆桥,不是看普通的桥,而是在瞻仰一座躬身于崇溪上的“国宝老人”。
馀庆桥不仅仅是座贯通崇溪东西两岸的桥,它还是造桥技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结构包含了长廊、歇屋、亭、阁、门楼、引阶、桥墩、护栏、屋面等众多复杂的局部。馀庆桥全长79米,宽6.7米,拱高8.6米,边孔净跨24米,中孔净跨24.4米,桥面建筑由两侧52根杉木立柱支撑起。桥上建有长廊,桥身中间铺两行石板,两边全是卵石,木柱顶着廊顶屋盖。桥中间有一突起的亭台,营造出桥的高耸与参差之美,这突显的亭台也是廊桥的中轴点。亭台上设有上香的供桌和神龛,人们供着民间所信仰的河与桥的保护神真武祖师。进出廊桥内的两边是砖砌拱门,由砖砌成的门楣上有匾刻。顶部两边四分之一处,有两个翘起的角,探向天空寻求天人合一、风调雨顺的愿景。桥面正中用薄石板铺着,两旁用鹅卵石铺砌,两侧设有一米多高的敞式护栏,桥屋面全部用青瓦铺盖。桥墩是重中之重的主体,支撑着整座廊桥的稳固。每座桥墩都由条石干砌,桥墩朝上游方向的一面,做成劈斧形,有利于分开上游激流施加给桥墩的压力。墩顶雕有一具短喙的石鸟头像,它是民间传说中避水护桥的神鸟,含有宁波利济的寓意。馀庆桥的桥拱最令人赞叹。这些桥拱都是采用口径25厘米、长8.7米的杉木,制成凹凸榫头拼接。全桥最受力的木拱,却不用一枚铁夹板和螺栓,如此营造出的桥梁,受力是多么科学,结构是多么合理,造型是多么美观!
馀庆桥,作为武夷山乡土上的廊桥范本,在民间还享有“花桥”的美誉。馀庆桥不仅是民间的交通设施,还曾起到过社区民俗活动、村落景观标志、邑人观赏游玩、祭祀神祇等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相关的作用。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馀庆桥,静卧在几近干涸的崇溪西面的河汊上,没了往昔的清波涌流,只有潺潺流水与其对语,默立的馀庆桥完全成了武夷山城南郊的一处水口建筑风景了。但是,它的风采日渐淡去,它的身躯经历了一百多个春秋的风雨,在崇溪中经受了无数惊涛骇浪的冲击,仍巍然屹立。
馀庆桥在默默迎来曙光的同时,也默默地送走了晚霞。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以和静的包容心,庇护着人们来往的脚步,接纳市民前来休闲地徜徉。可是,馀庆桥毕竟苍老了,加上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5月28日,馀庆桥毁于一场火灾。在水中坚定不移地度过无数次劫波恶浪的坚实桥墩,火灾后依然矗立在溪流中,馀庆桥经历了一次火的涅槃后,重换新颜,如长虹卧波,更加焕发活力,装点着日益发展的武夷山市区风景线。馀庆桥,你百余年来送过无数南来北往、西进东出的脚步,你也融入无数过往行人的思念中。我们真诚地祝福,愿你与山河同在,共享世间春秋。